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陵琴坛五十载

◇ 刘正春

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历来文人墨客云集之地,几经沧桑,成为全国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古琴作为艺术领域的一条支流,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文化领域中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溪流。而近代金陵琴坛则汇集各地精英,独辟蹊径,别树一帜,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琴坛中一支奇葩。

近代金陵琴坛的兴盛与历代江苏各地琴家的不懈努力具有不可分割的渊源,沿着历史发展的长河,稍加溯源而寻,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仅从明代这个断层顺流而下来看,自从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洪武六年(1373)开设文华堂,广罗天下人才。当时经过姚广孝推荐,天下鼓琴 [1] 者有四明徐和仲、松江刘鸿、姑苏张用轸三人。明代江苏常熟严澂(1547—1625),号天池,以其“清微淡远”的琴风,开宗立派,始创“虞山派”。在严澂主持下经当地能手赵应良等编成的《松弦馆琴谱》更是被奉为琴界正宗,至今为止“虞山派”演奏风格仍占当今琴坛的一席之地。至于和严澂同代的徐谼,号青山,他所著的《谿山琴况》二十四条,以四条为一组,共分为六组,有条不紊地贯串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即:

和 静 清 远

古 澹 恬 逸

雅 丽 亮 采

洁 润 圆 坚

宏 细 溜 健

轻 重 迟 速

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古琴演奏的风格、技巧、音韵意境等关于古琴美学理论的研究,近来更为关注琴坛的学者所垂青。

清代,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琴坛活动日渐频繁,琴学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代表琴家有:

庄臻凤(约1524—1667),字蝶庵,扬州人,幼年随父居南京,从虞山白云先生习琴,著有《琴学心声》,他对琴曲的创作、琴派的划分、琴曲歌词的归类提出了新解。吴钊同志在《一篇出色的古典音乐美学论著》中就指出庄在表演艺术的虚实变化方面有所创见。而清代广陵派的兴起可谓江苏琴坛的兴盛时期,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首创广陵派),编有《琴谱指法》;之后继之尚有扬州琴家徐祺,字大生,号古琅老人,编《五知斋琴谱》;仪征琴人吴灴(1719—1802后),字仕伯,编著《自远堂琴谱》;扬州琴人秦维瀚(约1816—1868),字延青,号蕉庵,编著《蕉庵琴谱》。可见,清代广陵派的琴家对琴曲的演奏、创作,对琴派、琴律等诸方面的论述,使琴论研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金陵派的得名始自明万历(1573—1620)年间的杨抡。杨抡,字文甫,江宁人,初习江操 ,兼两派之长,自成一格,其所著《太古遗音》操操有词,保存江操的原来风貌。而另著《伯牙心法》则有操有词、有操无词,兼而有之。从而摆脱了江操的束缚,打破了门户的偏见,独具一格,世称“金陵派”。如清乾隆年间,南通人王坦,字吉途,在其《琴旨》中所称:金陵派之参序有节,抑拍有纪,可谓得古韵之遗,可见“金陵派”始自杨抡首创之后,其艺术造就为后世琴人所注重。

近代金陵琴坛具有重大影响当推诸诚王氏。

王溥长(1807—1885),字既甫,派宗虞山。风格清、微、淡、远,声希味永,所传十五曲辑为《桐荫山馆琴谱》。1960年4月由北京古琴研究会油印出版。传人有其子王作祯(1842—1921),字心源,及孙王露。

王雩门(1807—1877),字泠泉,派宗金陵,风格清丽亮彩,节尚后急,所传十八曲辑为《琴谱》,1961年冬在济南詹澂秋先生(王露弟子)的旧书中发现王雩门先生亲笔抄写的全部《琴谱正律》,1962年在琴人张育瑾的努力下油印出版。传人有王宾鲁。

王露(1877—1921),字心葵。自幼从其父王作祯习琴,后又从师王雩门,集虞山、金陵两派之长,自成一格。后留学日本学习音乐,1915年,北游燕赵,南历吴楚,结“德音琴社”于济南大明湖。1918年受聘于北京大学校长蔡孑民氏,在北京大学授课,同时在北京组织了国乐研究社。在北大任教期间相继发表的有关中国古典音乐的理论文章和所辑的部分古琴谱、琵琶谱,陆续刊登于1920年出版的期刊《音乐杂志》上,并著有《玉鹤轩琴谱》等。王露以其精通中外的博识,培养了一代琴人,知名的有詹澂秋、张友鹤、李华萱、王生香等。王先生则移居金陵冶山,传其琴道。

王宾鲁(1866—1921),字燕卿。作为王雩门唯一弟子,其琴艺可谓青出于蓝。1911年经康有为的推荐,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琴,在宁授琴十年有余,直至仙逝金陵,葬于清凉山。所授弟子众多,知名者计有徐卓(立孙)、邵大苏、程午嘉、孙宗彭等。1929年徐卓回归故里南通,创“梅庵琴社”,并将其师遗作《龙吟馆琴谱》残稿整理编订,易名《梅庵琴谱》,于1931年刊印出版,以铭其师于南京师范学校校园“梅庵”授琴之恩。王宾鲁客居金陵时,凭其精湛的琴艺及大胆的创新,使金陵派在琴坛上熠熠生辉,为后期琴坛复兴奠定了基础。

民国定都南京后,金陵琴坛则是名家辈出,各地琴家历游金陵或客寓已是常事,琴家切磋琴艺,蔚然成风,金陵琴坛曾盛一时。1934年春,琴人徐元白、胡莹堂、徐芝荪、夏一峰、徐文镜等雅集金陵,以琴会友,结“青谿琴社”。社址初设金陵红十字会,后移至天安里徐芝荪先生的望云山馆,当时电台曾赠旗一面。青谿为吴凿东渠,在江宁东北,以地名也。

1935年2月,青谿琴人应中央广播电台之约,前往录音,盛况空前,后琴人合影留念有:刘仲缵、王一韩、王仲皋、彭祉卿、查阜西、杨乾、徐元白、王蔼南、夏友柏、黄菊生、李伯仁、夏一峰、程独清、徐芝荪、孙寄荃、赵云青、徐文镜等共十九人。此外尚有青谿友人吴冠周、林风威、黄渔仙、胡莹堂、顾梅羹、张子谦、吴兰荪、黄雪辉等皆因故未能前往。至此金陵琴社,可谓少长咸集,操授抒怀颇为壮观。

青谿琴人不仅鼓乐金陵,而且以琴会友,借曲传情。彭祉卿一曲《忆故人》可称“一曲终尽欲半日,四座相对愁无言”;余地山一曲《秋江夜泊》使人陶醉于唐张继《枫桥夜泊》的诗情画意之中;夏一峰弹奏的《秋塞吟》纤丽柔美,如一首优美动听的抒情诗,使人追忆起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天下大同;徐元白的《潇湘水云》运用独具匠心的按指蕴吟手法,再现祖国山河之丽,创造出水汹云影,烟雾缭绕的艺术境地,给人以美的享受;赵云青的《梅花三弄》则被誉为“弹到梅花月满琴”。

青谿琴人不但在琴曲演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琴论研究方面也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如王仲皋发表《琴学概论》,查阜西著有《蕤宾变徵仲吕清角异同辨》,彭祉卿撰写了《从现代音乐上论琴》及《桐心阁指法析》。值得注意的是金陵琴人余地山发表了《均调音辨》《五均说》《起调异曲说》《侧商辨》《泛音论》五篇学术论文(以上均发表于1937年10月《今虞琴刊》创刊号上)。这些对古琴研究的论述、见解,无疑在研究古琴音乐中起了积极先导作用,提供了可贵资料。

随着时代变迁,青谿琴社社友不断南行北往,琴人在各地授琴传学,以其不同的风格、不同流派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流向全国各地,从而对我国近代琴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如:

1935年3月1日青谿社友查阜西、彭祉卿、吴兰荪、张子谦等另创“今虞琴社”,社址初设于苏州,后移到上海,并创刊发行《今虞琴刊》。

社友顾梅羹移居沈阳,广传琴学,黄渔仙则定居福建,传其琴艺,社友徐元白则游学四方,以琴会友,切磋琴艺,并仿造唐式、仲尼式古琴五十余床,在古琴斫制上做出贡献。

随着各地琴人相互走访,琴艺交流,琴界一时颇为活跃,各地琴人相继集社的有:北京“岳云琴会”、扬州“广陵琴社”、长沙“愔愔琴社”、南通“梅庵琴社”、太原“元音琴社”等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军兴,各地琴界日趋凋零,金陵琴社亦随之萧疏冷落,琴人大都闭门谢客,关门授徒,研于书牍,琴人聚会也更稀少。截至金陵解放,先后曾居于金陵的琴人主要有夏一峰、赵云青、周空明、吴兰荪、汪建侯、王生香、杨荫浏、凌其阵、徐芝荪、溥侗、王蔼南、黄谦、余地山、谢孝苹、程独青、曹安和等。

夏一峰(1883—1963),字福云,江苏淮安人。早年从琴人乔子衡先生的弟子杨子镛习琴,1921年居金陵,传授古琴,先后有数十人求教门下。他演奏的古琴曲经杨荫浏整理成琴,曲汇编由出版社出版。1963年谢世,葬于金陵花神庙。

王生香(1902—1975),原名王敬亭,自号卖履翁,山东费县人,早年从诸城王露先生习琴,后迁居金陵,精研琴学,传授琴艺。1975年仙逝,安葬在金陵麒麟门外。

周空明,字俊叟,湖南人,后移居金陵,住白鹭洲琴人秦铁梅府上。汪伪时期,任伪职要员的乡人,邀其出山,他婉言谢绝,再现了一代琴家的民族气节。一生研究古琴及古董,贫老终生。

汪建侯,浙江人,客居金陵,行医为业,平生酷爱古琴,著有《琴学津逮》三集(油印本)。

刘少椿(1901—1971),原名刘绍,陕西富平人,1915年随父南迁扬州。从广陵派孙绍陶先生习琴,1954年至宁传其琴道,以后在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古琴,1963年退休后回扬州故里。

赵云青,江苏吴县人,一生精研古琴,为解放后金陵四琴家中的女琴人。

由于历史原因,自抗战爆发,截至南京解放,金陵琴人聚会虽然甚少,值得一幸的是:1946年秋,金陵琴人夏一峰、谢孝苹等数人,聚会于仇如琳尊人府上交流琴艺;1948年夏,金陵琴人夏一峰、凌其阵、吴兰荪、杨荫浏、曹安和等十人在谢孝苹府上(中央路148号)进行诗琴吟唱雅聚。当时杨荫浏先生曾执笔在一张洒金诗笺上作弹琴记载,可惜这一珍贵的记载手稿在“文革”中散失,至今下落不明。

解放后,由于党和国家对民族音乐的珍视和提倡,琴界得以枯木逢春,金陵琴坛也随之复苏,琴人也开始相互走访,交流探讨琴学艺术。初期,琴人夏一峰、王生香、赵云青、王守愚、邓文权等常聚会于金陵三条巷六合里九号花鸟画家、琴人张正吟处切磋琴艺。

1954年,在南京市文化局的领导下,金陵艺人成立了“南京乐社”。下分古乐组、昆乐组、民乐等五个组,社址在广州路一号田民乐家,甘涛任社长,张正吟任总干事,拥有古琴艺术家夏一峰、王生香、刘少椿、赵云青和昆曲家甘贡三等。乐社成立以来,金陵乐人接踵而至,最多时社员近百人。

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视,为拯救濒于绝境的琴曲艺术,1956年4月,中国音协、文化部、广播局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和搜集工作。由查阜西先生(原中国音协副主席、琴家)携许健、王迪(现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从北京出发,经济南、南京、扬州、上海、杭州等十七个城市,调查了八十六位琴人,先后录音二百六十二首琴曲。在南京为夏一峰、王生香、刘少椿、赵云青等六人共录琴曲二十五首。查阜西在探访报告中对杭州徐元白、南京王生香的笔下行间琴学理论及琴曲技艺推崇备至。

南京乐社成立以来,相继于1956年在香铺营市文化局内组织过专场音乐会。1957年6月30日举办了南京乐社汇报演出,同年以琴曲节目参加了纪念冼星海音乐会。1957年9月28日为庆祝国庆8周年,在南京市九中礼堂召开的“群众音乐会”上,琴人汇报演出了琴曲《阳关三叠》《思贤操》等。乐社以多种方式面向社会,省、市广播电台录制了夏一峰、王生香、刘少椿、赵云青等人的琴曲,并多次播音,一时优雅琴音,飘溢金陵。

经过乐社琴人的共同努力及对古典琴曲的挖掘整理,被历代文人称之为“雅乐”的古琴终于走向了大众舞台。琴家们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使古琴曲已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以《关山月》的回肠荡气,《阳关三叠》的缠绵婉转的艺术魅力,飞入寻常百姓家。

至1958年,金陵琴坛又趋消沉。但正如历代乐人本着对民族音乐精粹锲而不舍的追求,才使古琴这一最古老的弦乐器留传至今延绵不断。金陵琴人凭着对民族音乐的酷爱和执着的追求,依然在琴坛领域不懈耕耘,著书立说,并培养了大批现代琴人。较知名的有张正吟、仇如玲、邓文权、梅曰强、刘正春、武西山、田光烈、林友仁、龚一、李禹贤等数十人。其中佼佼者有现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古琴演奏家龚一,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林友仁及在福建艺校从事古琴教学的李禹贤等。这批现代琴人正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为了古琴艺术的传播、发扬,进行着不懈努力。出自青谿的近代金陵琴坛可说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刘少椿先生自1958年受聘于南京艺术专科学校(“南艺”前身)传授琴艺,和甘涛合编了古琴教材,为南京艺专和民间培养了不少古琴人才。1963年回故里扬州,继传琴学,1971年故于扬州。

王生香先生则醉心于琴论艺海之中,为挖掘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在清茶淡饭、茅屋油灯的环境下艰辛耕耘。以工整的蝇头小楷先后谱写出《神奇秘谱指法一斑》、古琴乐曲《访琴吟·冶山五弄》等,并草成《金陵访琴录》,遗有《冶山琴谱》《鉴琴六要》《广陵散商》及琴曲《秋月照茅亭》《风入松》打谱等诸多文章(均未出版)。有些已经散失,成为憾事。1983年7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古琴曲集》(第二集),首篇就汇编了王生香先生《猗兰》一曲。先生不仅著书,而且育人。在育人中首重育“德”,在金陵广传琴学,培养了一批琴人。1963年应中国音协、北京古琴研究会邀请和北京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广州杨新伦,辽宁顾梅羹,四川喻绍泽,上海张子谦、姚炳炎等全国各地十一位琴家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古琴打谱会。

1976年10月后,全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各地琴人仍有余悸,而金陵琴人又开始雅集于“三、六、九”(张正吟先生处)切磋琴艺,为南京乐社的再度复兴奠定了基础。1978年后举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全国乐坛可谓“一树春风千万枝”,金陵琴坛这几乎枯萎的民族音乐之花也随之生机盎然,热心于民族音乐事业的金陵琴人张正吟、邓文权、梅曰强、刘正春等聚会于民乐家甘涛处,会同虞天爵先生等人重议恢复乐社事宜,公推刘正春具体筹办,在既无资金又无场地的情况下,经多次奔波交涉,在关注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同人帮助下,在音协和秦淮区文化馆的支持下,南京乐社于1980年5月正式恢复活动。《南京日报》(1980年5月14日)刊登了这一讯息。同年11月8日召开了第一次社员大会,到会54人,会上通过了南京乐社组织章程草案,选出了甘涛、朱平、刘正春、邓文权、梅曰强、闵季骞、孙子仙、甘南轩、爱新毓琦、汪传恒等人组成社委会。决定聘请程午嘉、张正吟、虞天爵等为顾问。1980年11月23日南京乐社在秦淮区文化馆梨香馆举行“古曲音乐会”首场汇报演出,获得各界人士的首肯。《文汇报》(1980年11月5日头版)特地刊登了这一音讯。到会祝贺的社会各界名流有:匡亚明、夏冰流、吴白、王守泰、臧云远、谢亦鸣、李味青暨省音协负责人石林、张锐、王向奇、庄汉等二百余人,云集秦淮河畔,聆听古乐新声。会上诗人臧云远即席赋诗,书画名人也泼墨挥毫以贺。南京乐社这一民间团体,以其弘扬民族音乐为宗旨,再次吸引了诸多专业、业余民乐人才,为继承、发扬、挖掘、整理古典民族音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81年5月15日,为贯彻“双百”方针,繁荣音乐事业,首届江苏“玄武湖之春”音乐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南京乐社推出了绝无仅有的十五张古琴合奏《良宵引》,使听众耳目一新。随后,南京乐社在东风剧场举办了两场古典音乐专场演出。《“玄武湖之春”音乐会专刊》(1981年5月18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古琴与弦歌”的报道,从而使广大群众对古琴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各地琴人纷至沓来。北京谢孝苹、杨景涵,苏州吴兆基,河南丁承运、丁纪圆,上海龚一、林友仁,杭州徐晓英等,或登台献技,或交流琴艺讲授琴学,文化部又派专人来访。至此,南京乐社声名遐迩,成为与北京古琴研究会、上海今虞琴社、成都蜀新琴社比肩的四大琴社。

南京乐社以其生机勃勃的朝气,闪现出更加动人的光彩。乐社活动似离弦之箭,相继举行古典音乐,昆曲音乐会(1982年5月27日)。为纪念古琴家夏一峰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举行专场“古琴演奏会”,在瞻园和“金陵诗社”诗人雅集举办“琴诗吟唱会”等二十余次面向社会的活动,并举办了义务教学的“民族器乐培训班”,为造就金陵新一代乐人做出了贡献。

南京乐社在立足于促进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上为增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也做了有益贡献。先后接待了日本民族音乐协会代表团(1982年6月2日)、日本“帮乐四人之会”访华团、朝鲜文化艺术代表团;日本东海电视台为“艺源”节目,专程造访南京乐社并做了专辑录像。在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感人至深的是日本“帮乐四人之会”访华团在乐社琴人交流活动中,被古琴悠久的历史、动听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指法所吸引,毅然取消了原定下午旅游观光的计划和琴人切磋交流至黄昏。

1984年7月17日,市外办应美国、西德、日本、法国等国际友人希望听中华民族古典音乐真谛之请,特邀南京乐社在南京饭店举行了古琴音乐会,各国友人二百余众聚集一堂,陶醉于典雅古朴的旋律之中。

金陵琴人先后还和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音乐系教授黄琼潘夫妇,日本著名学者、文学博士、亚洲诗坛社名誉主笔水原渭江教授进行友好交往,而瑞士留学生迪特尔则将金陵琴人的古琴演奏技法制成幻灯片带回瑞士,进行传播介绍,金陵琴坛由此飘誉国际。

1983年4月23日,金陵琴人程午嘉、梅曰强、刘正春、邓文权、马杰等应中国音协、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的邀请,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古琴打谱交流会。并携带《夏一峰先生古琴演奏技法》《浅谈古琴和怎样欣赏古琴》《略谈王生香先生及对音乐的研究》《访琴友》《关于〈山中思友人〉的考证与定谱》《打〈泽畔吟〉粗浅体会》等文章与到会各地琴人交流。在参加打谱会议的五十位代表中曾求学于金陵琴坛前辈的就有七人。打谱会议期间,各地琴人纷纷登台献艺,中央领导人胡乔木、钱昌照、胡子昂等亲临观摩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国音协负责人吕骥、赵沨、孙慎、李焕之、李凌,全国政协文化组负责人姜椿芳等分别就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古琴艺术作了重要讲话。古琴这流传于民间为主的古老艺术,再度获得国家的关怀,如沐春风。1985年3月23日应镇江市文化局邀请,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琵琶演奏家、古琴艺术家程午嘉先生带领金陵琴人张正吟、邓文权、刘正春等一行七人前往镇江交流琴艺。为“梦溪琴社”成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85年5月,正当“春风十里扬州路”之际,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交流会于26日在淮左名都之一扬州拉开帷幕。这届会议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刘楚华女士、叶明媚女士和全国与会琴人交流切磋、联谊。五十名正式代表中,金陵琴人程午嘉、张正吟、梅曰强、刘正春、马杰等再显身手,并携文《琴曲探源〈大雅〉〈中秋月〉》《古琴打谱体会》《琴曲〈高山〉打谱》应邀出席。

同年11月24日金陵琴人梅曰强、刘正春应邀参加了纪念明代琴家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逝世三百六十周年在常熟市举行的琴会。

纵观近代金陵琴坛的演变和发展,从青谿琴社创立(1934),到南京乐社成立(1954)及至“玄武湖之春”(1981),伴随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交流会的召开(1985),金陵琴坛历经坎坷五十载。从青谿琴人对古琴音律探求,到南京古乐社,古乐新生,再绽花蕾,并培养了大批现代琴人,使古琴民族音乐享誉海内外。截至打谱会,琴人对古谱奥秘探索,金陵琴坛可说一波三澜,从一个高峰走向又一高峰。金陵乐人通过对古典民族音乐的不断挖掘、整理,对南京民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随着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南京乐社这一民间团体正有待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以利乐人在民族文化艺术领域做出新的贡献。

现应“南京艺术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征,本着忠实历史本来面目,给金陵琴坛在南京艺术文化史上留下一锥之地,特写此文,限于本人水平,时间仓促,资料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同道予以斧正。

[1] 琴:弹拨乐器,现代称古琴或七弦琴,曾有焦尾、丝桐、绿绮、素琴、瑶琴等称,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一般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一端有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轴用以调整弦的音高,琴面有十三个徽以示音位,并张有七弦。
琴在先秦时代已是常用乐器,如《诗经》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句。《尚书》有“搏拊琴瑟以咏”之方言。据现存图像及文献资料,至迟在汉末已基本定型为通用形制。 0s6OhwXZjKE/fay8fz7mTk9KywC96ORbOW1QSdqy4+cAZB6/Z3YY0yt3gz+NVq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