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我国远古时期沿用至今的一种雅乐器,相传为伏羲氏所造。琴面部用纯净干透、纹理如丝的桐木,底部用坚实耐寒、挺拔苍古的梓木而制。腹部设有龙池、凤沼,琴身备有七弦十三徽,一弦稍粗,至七弦渐次而细,粗弦发声宽和典雅,细弦音色淡适清邈,岳山、雁足处弦系两端,所以人们亦称它“七弦琴”。
古朴淡雅的古琴音乐究竟起于何时呢?这个问题,因为年湮代谢,荒远难稽,现在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远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伏羲氏、女娲氏之时,我国的先民便创造发明了琴、瑟、箫、笙等乐器,并广泛地用以演奏古老的乐曲。
到了黄帝的时候,古乐也日臻发达起来。传说,他曾用清角之名琴,宣化风尚、陶洗襟怀、感格幽冥、充被万物。而且,还命令乐官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采解各之翠竹,制造十二律笛定黄钟之宫,然后又铸钟造鼓,在洞庭之野作咸池之乐。
黄帝之后,对于古乐的贡献首数虞舜了。他极力倡导改良乐器,整备乐律,还指令乐官夔带领众乐令创造出“尽其善而尽其美”的大韶乐章。《论语》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的演奏竟被其艺术魅力感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无限地说:“想不到音乐的美妙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呀!”古人不仅用古乐表达情感,愉悦身心,还把古琴视为道德和情操的象征,主张以琴瑟移风俗,以礼乐治乱世。如此之推崇民族遗韵,如此之欣赏先古佳音,真可堪称空前绝后。
而后,大禹承接了虞舜的章典乐制,也作了大夏之乐。桀王无道,成汤代兴,又作了大濩之乐,至殷纣覆灭、西周崛起以后,伴着周朝礼乐制度的兴盛,古朴淡雅的古琴艺术也随着周代文明的发展而大放异彩。
与其他乐器不同,古琴至今还采用“减字谱”这一古老的记谱方式。就形象而论,它真像一种甲骨音乐文字,简繁交织,深奥难通。最初的古琴谱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比之西方发明一线谱和四线谱时,还要早一千多年。尽管使用它比较困难,而且也有些不足之处,然而,幸亏它的贡献,我们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才得以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流传至今,发扬光大。
古琴的表现力异常之丰富,演奏技法之多,上百余种,可以说举世无双、中外罕见。散音宽大淳厚,落落弦中;实音坚劲圆润,脆如金石;其泛音演奏时:洁如皓月、静若秋潭,似天风响环佩,如珍珠走玉盘。除此之外,勾、挑、轮、托、剔、打、吟、猱等若干技法,松风竹雨,流连不尽,取其音而宛转,刻其意而如神。
古典琴曲可分“畅”“操”“引”“弄”四大类。“畅”是一种包括器乐、声乐、舞蹈、朗诵等在内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统治者用它以祭祀天地、美畅功业、教化后人、歌颂自己。其艺术结构比较完整,演奏规模盛大。但有些过于规整,程式化,其演奏技术亦比较简单,因此,流传至今者极少。与“畅”相反,“操”却能广为流传于世,它以较自由的曲体结构、言情叙志、忧国忧民,写怀才不遇之士无门报国、言幽居贫困之身不失操行。“引”和“弄”也各有情趣。前者悲怆吟哦、如歌如诉;后者怡然宽泰,自好洁身。
自古善琴者八十余家,五曲、九引、十二操超然不落窠臼。齐桓的号钟之琴、楚庄有绕梁之琴、蔡邕有焦尾之琴、相如有绿绮之琴。斫琴名匠:蜀有雷霄、郭亮,吴有沈镣、张越。总而言之。各家各派,论其雅度,各有千秋。然而,今日所见者虞山派、金陵派、蜀派为最多。历来,古琴的演奏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出神入化的独奏,也有相映成趣的琴箫合奏;有熨帖自如的琴歌伴奏,也有庄严宏伟的雅乐演奏。
近百余年来,美妙绝伦的古琴艺术,由于多种原因,近乎绝传了!有许多学习中国文化的人,不但没有欣赏过古琴音乐,而且连古琴这种乐器也未曾见过。难怪琴家们也只好孤芳而自赏,视七弦为益友、以两耳为知音了。
建国以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为更好地继承传统艺术,发展民族音乐,迄今为止,古琴家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已经征集、整理出六百余个古典曲目,一千三百余个古代传谱,以及大量琴书、琴况、琴论、琴考的传、抄、印本。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更具高度审美价值的古琴音乐问世,创造人类社会新的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