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琴系在王燕卿先生经康有为介绍入主南京高等师范教授古琴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当今活跃于琴坛的重要流派——梅庵派。
王燕卿先生(1866—1921),名宾鲁,山东诸城人。1917年在南京高等师范教授古琴,为纪念南京高师前身原两江优师校长李瑞清(字梅庵),校园内建立了被称为“梅庵”的三间平房,王燕卿先生就在“梅庵”教授古琴,其弟子徐立孙、邵大苏在先生故后八年于江苏南通成立了“梅庵琴社”,并整理出版了遗稿,取名为《梅庵琴谱》。此谱多次再版,最近邵大苏之子邵元复先生(台湾)又再版,并由谢孝苹先生作序。
王燕卿先生是第一次在我国高等学府教授古琴的两位琴家之一,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古琴教育家之一,同时又是位生性淡泊的素心人。从他留传下来的梅庵派琴曲既散发出生动的民间音乐芳香,又充满了浓郁的大自然气息和文学底蕴,但他很少留下文字资料。
笔者有幸于两年前得到扬州琴友沈少如、胡荫乾先生提供的“王燕卿先生与友人书节录”,此节录为沈少如先生至交沈月如早年随王燕卿先生学琴时的手抄本。阅后颇有启发,今刊出供琴友们参考。
附:王燕卿先生与友人书节录
琴与书同体而异用,书以字明义,琴以音传神。书中多字堆累起承转合为文章,琴上五音错纵抑扬起伏成曲调,文章能达意令人乐于观,且乐于读;曲调能写情令人乐于听,且乐于弹。读书学优者开口可为诗,弹琴艺高者挥手能入弄,文章能明理,曲调能达教,文章能讥讽人,曲调能笑骂人,要在心领神会,发于心应诸手,凡国之兴亡,身之祸福,天地风云,山川鸟兽,草木昆虫皆可写出。如《平沙》之不矜不燥,《长门》之哭诉,《秋闺》之怨,《春闺》之懒,《凤求凰》之爱慕,《风雷引》之雄壮,《捣衣》悲愤而不失其正,《秋江夜泊》悲叹慷慨而不失为乐,《挟仙游》放荡不羁,《极乐吟》悠然自适,独有《搔首问天》与前后两《出师表》同,情忠愤忧郁皆有之也,《酒狂》一曲则冷嘲乱骂不大奇哉。
古琴与其他民族乐器(如二胡、筝)不一样,它的存在是一种内蕴无比丰厚的文化。王燕卿先生将弹琴与读书、写文章比较,说明它们异曲同工的作用,可谓体会深刻,对当代琴人很有启发,一旦悟出其道理,其琴艺将会有一个飞跃,否则即使功底扎实,但缺少内在的东西总显韵味不够,风神欠缺,这样的演奏风格距离老一辈琴家的风采便越来越远而难见其性情胸襟。
一位随我学过琴的中文系硕士生曾有这样的体会:古琴应该是一片净土,应该充溢着葱茏苍茫的天地之气、山川之气,以及人的灿烂的、平淡的、深挚的性情。这样的要求可能太高,但我以为在现代文明人的性灵有萎缩趋势的情况下,古琴正好提供了一个可以栖情立命、追求无限美的途径。
21世纪,东方文化将有辉煌的发展,古琴艺术也将显示崭新的一页,而20世纪王燕卿先生的这则琴论对后人仍会有深深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