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琴曲的继承与创新

◇ 马 杰

古琴是我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几千年来流传下大量的优秀乐曲。长期以来,文人雅士都以琴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观照净人灵魂、空明心静,去掉世俗杂念,将丑恶的东西驱逐于内心之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以明净、宽阔、清澄的内心世界去拥抱自然万象。但是,长期以来,古琴的发展、琴曲的创作都相当缓慢,很难跟上时代的节拍,远远落伍于其他乐器。在一些文艺演出、影视节目中偶有古琴的乐韵,但还有许多人,包括一些从事音乐的工作者也不了解古琴,甚至有的人都不知何谓“古琴”,还常与古筝相混淆,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乐曲。气韵自然流畅的《流水》,水光云影的《潇湘水云》,悠然自得的《渔樵问答》,激昂慷慨的《广陵散》等等,都是艺术海洋中的珍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不同时代新的营养,丰富和完善自我,它们是人们在生活劳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生活印象的结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抒写深埋于人们心底的事,表达人们纯洁而质朴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得到安慰、鼓励和快乐。

先辈们创造的这些业绩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但是,由于历史缘故,我们许多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凡事都以为今不如古,尤其在古琴上,大家都趋向于“挖古”“仿古”上。我们要挖掘和继承古老的文化遗产,但只是整日在研究“古”,而不创造新,如此下去,古琴艺术将永无进步之日,我们将永远躺在《高山》上,行在《流水》中。要生存就得发展,要发展就必须进行观念上的更新。

音乐是人们用以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迁,各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各不相同,便会产生出各时代不相同的乐曲。

古琴作为音乐艺术形式的一种,也必须反映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需要大量能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近数十年来,曾出了一些新曲目,如《胜利操》《新疆好》《春风》《三峡船歌》《梅园吟》等等,算是给古老的古琴艺术吹来一阵春风,但这风并没能“绿江南岸”,去弹的人并不多。这里且不谈有何其他缘故,关键是我们还有一种传统的保守思想。凡能与现代节奏相合的就便是“大逆不道”,就是“噪音”“怪声”,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古人留给后人的诗句。古调我们要“自爱”,我们可以陶醉在美妙的自然韵律之中,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自我情操的目的。但只是“自爱”,只是一人浸泡于个人的小天地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去爱,更多的人去领略古琴的内涵。这样,我们当今的人就不会“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了。要知道音乐来自生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种艺术形式若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不能为社会服务,只是十分“老实”地模拟前人的东西,这种艺术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各类艺术都有它的共性。绘画艺术与古琴艺术一样,它既要传统的,又要新流派的;要“写意”的,又要“写实”的。我们不能只喜好“写意”而去排斥“写实”,去“写实”而又去骂“写意”。所以,我们古琴艺术一定要采用“两手抓”的科学方法,一手抓住传统,一手伸向时代,开创新的古琴文化。

我们感谢古人,是他们创作出《潇湘水云》《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等古琴曲,今天我们才有这些伟大的艺术瑰宝。所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地挖掘和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这代人还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我们不愿意古琴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而无精彩之处,有愧于后人。为了古琴艺术,我们要启动美好的未来。

当然,启动与创新并不可盲目而行。古琴创新与京剧改革一样,如果京剧改革,改得京腔、京味全无,吐字发声特点和表演程式全无,京剧的面目也不存在了。吕骥先生在《琴曲集成·序》中就说过:“扫去那些旧的封建灰尘,让它的民主性的精华重新显现它的光辉;让它和其他文艺形式一同走进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音乐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徐国华与龚一先生创作的《梅园吟》,可谓是琴曲新创作中比较难得的一首好曲目。它从演奏技巧上继承了古琴传统的演奏技法,并汲取了中外乐器演奏的技法,其构思完整,主题精练,作曲手法丰富(复调、和声、转调、展衍等),可说是当今新创琴曲的好范例。所以说,创新并不是将已有的完全除去,而是将优秀的继承下来,经过扬弃,用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新的意识、新的热情,并抓住极为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把握住时代精神的节拍,去铸造新时代的古琴艺术,使古琴艺术更加光彩夺目。

任何一种事物都要以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它。古琴艺术也一样,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它,同时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特点,把握住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脉搏,这样才能创作出一些真正体现着我们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优秀篇章。 2D9uuz+VvJfqzk+P1wTO8PWU9dw3mmU2GX4An+/vAv5gM0xWMKj2C2nMxg5I2S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