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在变化,地球在变化,人类社会在变化,古琴艺术自不例外,应该跟随时代而前进,不容停滞。
回顾中国历史,太古时期处于原始民族、部落、公社阶段,生产力低,无剩余,且为公有,因而人的头脑中根本没有“私”字存在。
三代伊始,生产力逐步提高,劳动有了剩余,因而出现了“私有”和国家制度。
周朝号称礼乐之邦,盛行八音之乐。尤其“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左传·昭公元年》)。可见统治阶级是用礼乐严格区分人品等级的。当时的乐工、乐师主要是在各种典礼仪式中演奏,藉以显示皇帝、贵族、达官的尊贵与威严,《阳春白雪》之曲出焉。
嬴秦以还,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始皇说:“朕即国家。”自此,历朝历代,皇帝的金口御旨,主宰一切。等级森严,压迫剥削,统治越来越加残酷。甚者,帝王恣杀臣民。《聂政刺韩王》足以反映如此史实。
在封建社会里,抱出世观的高人雅士,看破了红尘,视金钱富贵为粪土,或愿修道成仙成佛,或愿隐居自适以全命。《庄周梦蝶》《酒狂》《渔歌》《樵歌》《归去来兮》,诸操闻焉。抱入世观者,十年寒窗,埋头经卷,坚持“学而优则仕”之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即其例证。当时有走投无路,进身无门者;有为官赤胆忠心而遭排斥放逐者,他们往往借物自喻,叹不逢时,《幽兰》《离骚》等曲兴焉。又有爱国志士悲邦国之不兴,叹江山之将倾者,《古怨》《潇湘》之调抚焉。通常之士,常常及时行乐,《梅花》《良宵》等曲屡鼓不停。古代帝王为扩张领土,连年争战,点兵戍边之举使百姓妻离子散,家败人亡,《捣衣》《饮马长城窟》等曲传焉。
封建社会的妇女,苦难尤重,忍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有幸步入宫门为后妃者,往往失宠遭弃,被置于永巷,少时忧郁,终年哀怨,坐视春花将残,双鬓伏霜。长门宫之陈阿娇、远嫁单于之王昭君即其伦也;即使高洁自重的班婕妤也终于作《团扇铭》以自叹。
时代如白驹过隙,社会的本质外貌,群众的感受心声与音乐结合成曲,这就是千百首古琴名曲传唱不绝的根本。亦即古琴艺术千秋不衰的时代生命。
改革开放繁荣经济的新时期,国富民殷,社会面貌一新,群情振奋,大规模的建设带来了文艺事业的新发展。古琴艺术如幽兰逢春实已成为确切无比的譬喻。各地有琴会,《琴曲集成》巨著出版、新琴工精价廉、两岸琴人同台、国际琴家汇集,上有天时,下有地利。时代美、题材新、琴人骤增、古琴热日渐升温。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古琴艺术不但要古今并重,而且要努力出新。打过去之未打,创绝妙之新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喜见目前在座的许多著名琴家,早已纷纷出国而又返来,在国外播下了琴艺良种,唤起了国际琴人的戮力同心。在演出形式上大放异彩,伴奏、合奏,尤其中西合璧把中国的古琴艺术推进到了国际器乐的行列之中,气势磅礴,使人振奋。我曾听到多位专家的国外录音,使我激情满怀,找到了良师,明确了方向。
艺术终归是艺术,不可能也不应成为枯燥的政治口号。抓住时代灵魂,弃掉教条俗套,寓教于琴,以精湛的艺术手段加强感染,使观众“潜移默化”,使他们与台上同脉搏、共心声,“自然入道”。
我是天津市文史馆一名馆员,爱诗文书画,我力图使文史馆工作与古琴艺术结合,为古琴艺术的创作服务。有时自己填词,有时与诗人共商,有时约稿,而全部都是自己谱曲,数年来我根据体验创作了以下曲目:《海河赞歌》《月季之歌》《安魂曲》。我以古琴艺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受到支持与鼓励,创作上就大胆起来了。
今天藉交流机会,我把《文史馆建馆四十周年颂歌》的录音播唱一遍,就教于各位琴家,恭请批评指正,以利改进提高。
最后虔诚祝愿古琴艺术紧跟时代前进,新花满坛,成为新中国与世界音乐宝库中一枝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异树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