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创刊,是重庆新闻传播史上第一家近代报刊,也是四川新闻传播史上第一家近代报刊。
《渝报》的创办人宋育仁,被称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号芸岩,晚号复庵、道复,祖籍四川自贡(原属富顺县),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1887年完成《时务论》,阐述变法主张。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着意考察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著有《泰西各国采风记》。忧患意识强烈,积极策划维新大计。回国后,参加维新组织“强学会”,主讲“中国自强之学”,主张君主立宪。1896年经由翰林院编修张百熙上奏朝廷,保举回川兴办商务、矿务。1897年10月下旬,他在重庆集资约股创办了《渝报》。
图1 宋育仁(1857-1931)
图2 《渝报》第一册
《渝报》旬刊册装,每月出3期,每期出报二十余纸,订为一册,体积比新闻纸的10开本略大。川贡土白纸木板雕印,竖排,每期双面30余页,每页26行,每行23字。印报名、页码,用丝线装订成册,有中缝双鱼尾形和边线栏。
《渝报》馆最初设置在重庆白象街,后将馆址迁至夫子池来龙巷。由于印刷设备不能及时到重庆,最初计划的铅字排印被迫改为木印,一共出版16期。
《渝报》是典型的同人办报形式,系完全的民营,所需资金由同人捐集,并根据捐助的份额给予阅报的优惠。“捐助百两以上者,每年送阅报五份;五十两以上者,每年送阅报三份;三十两者,每年送阅报一份。均无报费。”
考虑盈利分红及最初吸纳资金的需要,还规定“捐款一时无多,如愿照集股份例入银者,以一百两为一股,每股给息折一份,盖用本局图记,每两对年认官息一分,年终凭息折给付利银。”
图3 《渝报》馆执事人员名单、捐助人员名单、省内外派报人员名单
《渝报》由宋育仁任总理,杨道南任协理,潘清荫、梅际郇任主笔,此外还聘有编纂、翻译、缮校、司账、排字等一应职工,均聘定足数,总理以下均有薪给,且所有人员的“办事程度……由总理拟定,以便照行”。
由此可见,《渝报》在组织管理上,自创办初期就形成了近代报馆的规模。
《渝报》在发行上不同于古代的“官报”内部送发,采取的是私费订阅的形式,只要有9钱银子,就可以买到一份《渝报》,不再是只有各级官吏才能拿到报纸。另外,报馆不仅零售,还接收订户,第1期刊登的《渝报章程》上明确规定了其具体办法:“先交银十两者,送报五年;先交洋银十元者;送报三年;先交银三两者,送报一年;先阅后交银者,每年银两六钱,闰月照加。折购者每册九分。”“先阅后交费者,本城满一月,外境送满三月,皆须收费,始行续送,以示限断。”
《渝报》的派报处在省内外均有。省内有成都、泸州、眉州、万县、叙州、绥定、顺庆、绵州、忠州、保宁、酉阳、长寿、龙安、雅州、富顺、潼川、宁远、资州、嘉定、邛州、夔州、合州、永川、涪州、江津、梁山26处;省外有京城、天津、上海、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西、安庆、苏州、饶州、杭州、汉口、沙市、长沙、宜昌、遵义、福建、梧州、桂林、武昌、贵州、云南、广东26处,发行面遍及中国大部分重要城市。最高时《渝报》的派报处曾设有52处。
《渝报》经常在报纸上公布各代派处人员姓名和地址,以方便读者订阅。为求进一步扩大销售量,还给各地信局、工局、商店愿代派报者,“二十份以上只收费九成,五十份以上只收费八成”的优惠。
由于《渝报》本身的发行周期相对较长,再加上当时交通邮传不便,技术设备较为落后,报馆面临新闻不新、订报费居高不下等问题。最初,《渝报》曾征订十两银送五年报,结果发行起来很难。宋育仁为尽量争取订户,将订报费改为三两订一年,后来再降为二两六钱订一年。
图4 《渝报》第6册
图5 《渝报》第7册
在样式上,《渝报》与当时流行的《时务报》类似,都为册装,虽处于古代报刊向近代报刊过渡的阶段,但其已经具有了十分明显的新闻特征。
《渝报》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新闻,《渝报》副主笔梅际郇在《渝报》第1册《说渝报》中就著文阐明了这一观点:“四川僻在西南,重庆虽属通商巨镇,而山峻流塞”,消息闭塞,京沪报纸邮寄逾月,并且很少登载四川消息,“于是则渝报之兴”。“重庆据长江之上游,通滇黔之孔道,见闻较确,采访非难。凡地方之肤膺,民气之嚣静,岁时之丰歉,市价之浮落,有关时务者,莫不博采舆情,快登报录,俾乡塾里肆咸知”。
此外,《渝报》还在全国和四川各地48处聘有特派员,“各就其地,托一友人,采访要见,按月函知”。
由此可见,《渝报》对新闻重要性的重视在创办之初就很明显。
在版面设计上,新闻不仅按地区分别编排归栏,并且从第3期开始,每条新闻都编辑有标题,后来基本固定为四字一题,其目的在于提示内容,如第13期外省新闻有“俄船窘况”、“教士受伤”、“整顿海防”,本省新闻有“创设快轮”、“法增教堂”、“万州试事”、“学堂将开”等。新闻写作多以叙述性的平铺直叙形式进行。
新闻内容方面,2~15期的《渝报》共刊发新闻170条,仅有第1期没有刊发新闻,其中报道国内外和全省各地兴办新学、办厂等有关维新变法的新闻占整个报道的一半,达83条之多,还有65条是报道各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动向及有关的新闻。
《渝报》报道本地新闻时擅长及时捕捉新闻重点,在追踪报道方面也做得比较到位,如整修云阳境内长江新滩。这里以在重庆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放足运动为例。《渝报》还关注和记载了重庆各个地方关于放足风气的点点滴滴:“天足渝会启:矜全同气斯谓深仁,渝除积习斯谓大勇。中国女子缠足之风,沿之为至千百年……今则运会将转,公理渐明,即闺阔亦悟其非,愈宜目势而广为利导,受约同志采近章可依据者订为简例十余条。(巴县潘清荫撰)天足渝会简明章程:一、入会者女不得缠足,子不得娶缠足之妇。二、入会者女年十岁以上已缠足者愿否解放听其自便,十岁以下均一律放足……”(《渝报》第9册)“远人助会:渝中开天足会推广之初,华人尚意存观望。昨英牧师嘉立德将所刊放足歌百册,送局代为散布。”(《渝报》第14册)“会议天足:英商立德乐之夫人,外中国女子缠足一事,颇为感怀。于三月二十一日,招集伊国教士男女,及渝郡开会,诸绅董同至……俾众人皆明其理,庶风气当易于转移。”(《渝报》第15册)
图6 《渝报》的新闻报道
此外,《渝报》为增强内容的贴近性,也注重选择与四川和重庆有关的内容。如第5期译载《日本领事论重庆现情》,第7期刊载了张百熙奏请筹办四川矿务商务的奏折,第8期刊载了四川总督鹿传霖筹办商务的奏折,第10、11期译载了《中法新汇报》的《重庆开埠情形》一文。值得一提的是,《渝报》的特色栏目“渝城物价表”,刊载关于川、渝两地的物价信息,方便读者掌握市场信息。
《渝报》还特别重视国外的新闻报道,设有“外国报择录”栏,遵循“但录原文,不参论断”的原则,选择有价值的外国新闻报道直接译成中文刊出,不添加任何导向性言论,为读者创造独立判断新闻事件的条件。不仅方便读者掌握国外动向,更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
图7 《车里界议》第一次在新闻报道中应用了图片
《渝报》还首次出现了图表的形式。第15期宋育仁撰写的《车里界议》一文,介绍了1894年中英滇缅界约签订以来英国进行一系列阴谋活动,建议清王朝应及早同英法两国谈判,文后专门附录了滇缅边界车里地段的地图。虽然是张木刻的地图,但却是当时四川新闻史上第一次有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
在编辑上,《渝报》“首谕旨恭录、宫门钞全录,次折奏摘要,次外国报择录,此后另页起首先列题,依题叙录本局新论时务一二篇,次录川省物价表,渝城物价表,次另页起,首附中西有关政务各书,并各种章程,以纸数为断,次届接续前篇”。
《渝报》第一册栏目有“谕旨恭录”、“折奏录要”、“译文摘录”、“渝城物价”。“所录折奏、洋报,但录原文,不参论断。凡当道姓名、地方琐屑,概不涉笔,以避毁誉之嫌,杜赇贿之弊”。第二册起,增加“蜀事近闻”栏。从第三册起,增加“各省近闻”和“外国近闻”栏,“蜀事近闻”改为“本省近闻”。增加新闻,尤其是本地新闻的比重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
《渝报》有四川维新派的舆论阵地之称。《渝报章程》中开宗明义,报纸创立的初衷是“为广见闻,开风气而设”。进一步明确说,以上的所有这些均是为了配合维新运动在四川地区的展开,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其内容。第一,鼓吹维新变法,提倡“托古改制”;第二,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第三,提倡兴学校办科学以启民智;第四,鼓励建立工厂开采矿藏以挽利权。
1898年4月下旬,因宋育仁受邀到成都任尊经书院山长,《渝报》停刊。同年5月,原主笔潘清荫在《渝报》基础上,改办《渝州新闻》,社址不变,依旧为原《渝报》馆址,“日出一小幅。寥寥数事,略具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