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归鞭行不尽千山万里,见黄沙和边草一样低迷,又听得马萧萧悲风动地,虽然是行路难却幸生归。
这几句是程砚秋大师唱的《文姬归汉》,今天接着说蔡文姬。上回书正说到曹操带着刘晔,还有杨修,来到蔡邕庄看望蔡文姬。蔡文姬的事儿咱们不说了,蔡文姬三十五岁回到中国,是曹操花重金跟左贤王交涉,最后把蔡文姬换回来的,但蔡文姬的一双儿女就留在北国。蔡文姬回到中国的时候,她心力交瘁,曹操把她赐给屯田都尉董祀为妻,蔡文姬就嫁给董祀了。曹操进兵汉中,以挡蜀中的刘备,出潼关正好走到蓝田来看蔡文姬。
蔡文姬屋中摆着很多古董,因为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伯喈,不但是文学家、大诗人、大词赋家,而且是大书法家,还是大收藏家。曹操带着的刘晔刘子阳、杨修杨德祖,都是才高八斗之人,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收藏,也为之震动。这些收藏很不简单:秦王在渑池会击的缶;姜子牙在渭水河边钓鱼用的鱼竿;伯邑考为救父亲姬昌献给朝歌三件宝贝之一的醒酒毯;专诸刺王僚的鱼肠剑,就是这把匕首;旁边还有支鞭子,不用问了,就是伍子胥鞭挞楚平王死尸的鞭子。蔡文姬一看,曹操喜欢这口小宝剑,就把这口鱼肠剑送给了曹操,曹操带到身上。这时,杨修看到这鞭了。“文姬夫人,这是不是楚平王尸身挨揍的鞭啊?”“不错,伍子胥正是用这支鞭鞭挞了楚平王的死尸。”
此时,曹操抬头一看,发现屋中墙上挂着一幅画。曹操不但是大文学家,也是大鉴赏家。只见这幅画画得非常好,流水一条江,江边有一具女尸,看着岁数不大,也就是十几岁;她的尸身上还趴着一个人,岁数比较大,是一个老者;旁边还有一座庙,庙前有一通石碑。曹操就问蔡文姬:“夫人,我看此画是画中有事,事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题。不知我看得对否?”蔡文姬说:“千岁,您看得太对了。”蔡文姬就把这幅画的故事讲给了曹操。
这幅画画的什么呢?曹娥投江。头些年我正好到南方演出,到曹娥江去了,逛了曹娥庙,也看了曹娥碑。曹娥的故事后来被北京的大评书家李鑫荃改编成一段书,叫《三绝碑》。通过这段书,就可以看出李鑫荃的艺术造诣。简单举个例子,我说过《和氏璧》,就是卞和进宝。比如上级领导指派李鑫荃,让他明天去参加比赛,甭管因为什么,给的时间够可以的,明天参赛,今天必须编出一段新书来。李鑫荃心里不忿儿 (注:北京土语,不服不忿的意思) ,就编出这段《和氏璧》了。最后结尾说的什么?“启禀千岁,希望您从此以后不要再以假当真,以真当假。”《三绝碑》也是如此,突然下来一个任务,明天必须编出一段新书,李鑫荃就编出《三绝碑》了。这段书编得非常好,今天就把《三绝碑》的大意跟大家说说,说明李鑫荃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可惜不在人世了,但这段书一直流传到现在。
其实这段书的名字起得有点儿问题。真正的三绝碑不是曹娥碑,曹娥碑是曹娥碑,三绝碑说的是北宋大词家秦观(guàn),也有叫秦观(guān)的,秦少游。他流放在郴州,写了一篇《踏莎行》,写得非常好。后来苏轼写了个跋。咱们老看序和跋,序写在书的前头,跋写在书的后头。苏轼写的跋,米芾就把《踏莎行》和苏轼的跋都写下来了,然后篆刻在白鹿洞的内壁上。这是真正的三绝碑。李鑫荃就把“三绝碑”这三个字用到曹娥碑上,可曹娥碑够不够三绝碑?也可以说够。谁写的?十三岁的邯郸淳。谁篆刻的?上虞县令度尚。这已然是两绝了,第三绝呢?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伯喈,听说碑文写得特别好,骑马赶到了,但天已然黑了,蔡邕甩镫离鞍下马,摸着碑把碑文背下来了,然后在上面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段书叫“蔡伯喈午夜识碑文”。所以曹娥碑也称得上是三绝碑。
说的是汉顺帝年间,当时曹娥江叫舜江,舜江年年要祭潮神,就是渔民坐在彩船之上,头一条船叫主祭船,后边还有一大溜船,上边绑着红绸子、绿绸子,悬灯结彩,渔民就在船上迎潮而走,祭奠潮神。老百姓里三层外三层,都围在江边看。主祭船上的主人是谁?当地最有名的一个舞者,是船者,也是祭者,姓曹叫曹旴,他带着主祭船迎着潮水去祭潮神。曹旴是个能人,能歌能舞。他在船头之上,大伙儿齐声喝喊:“哎……来一个呀……”“哗……”大伙儿一叫好,“啪”,曹旴来了个“大鹏展翅”。咱们得顺着四爷这书往下说,是吧? (注:拿前场的梁彦砸挂,笑声) 我们说书聪明就聪明在这地儿了。然后,曹旴拿脚勾着旗杆,大伙儿又叫好:“好啊……”“啪”,曹旴一变,来了个“顺风扯旗”。这他没有吧?师父总得比徒弟高点儿,他就没这个。 (注:连环砸挂,笑声) 一使“顺风扯旗”,他人就横着了,没想到突然浪头起来了,一个浪头来了,“啪”,把这条主祭船弄翻了,一下儿曹旴掉到江里了,因为他正在旗杆上,就这样淹死在江中。
曹旴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叫曹娥,按辈分来说,曹娥是曹操的祖奶奶。曹娥十四岁,非常孝顺,围着舜江两岸来回地找父亲的尸身,哭了十七天十七宿,最后没找着,五月初五曹娥投江而死,我跳江找我父亲的尸身去。三天后,曹娥的尸身浮上来了。渔民们把曹娥的尸身打捞上来,正背着她的父亲,她父亲的尸身就在曹娥的尸身之上。孝女曹娥这件事可就传开了。
当地上虞的县大老爷姓度叫度尚,禀报了朝廷。朝廷一听,就让度尚找饱学之士写一篇文章纪念曹娥的孝行。度尚把当地甚至周围所有有能耐会写文章的所谓饱学之士都请来了,甭管会不会写,凑数的,滥竽充数的,什么人都有,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坐了七八十位。纸笔墨砚都准备好了,但大伙儿得先吃啊,这是习惯,都先搓一顿,是吧? (注:笑声) 吃完以后,把曹娥的事情一说,大伙儿都知道了,提起笔来,谁都想自个儿的文章出类拔萃,可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最后纸上都是大瞎疙瘩,没一个交稿的。度尚着急,朝廷还催着呢,没办法,提起笔来亲自写了一篇,写完之后“哧儿哧儿哧儿……”撕了,自己都不满意。后来有人给度尚出主意:“这么办,您贴个榜文吧,哪位觉得自个儿有能耐,就让他揭榜来写《曹娥赋》。”度尚只能这么办了。门前贴着榜文,当兵的在这儿看着。当兵的也着急,一天、两天,到第三天了,眼看要没人揭榜,这事儿就黄了。
正在这时,由打西口进来一个小孩儿,日月双抓髻,前发齐眉,后发盖颈,短衣襟儿,小打扮儿,长得挺机灵,两只小眼睛滴溜乱转,穿着两只靸鞋,一边走一边踢着石头子儿。踢着踢着,他就踢到衙门口了,一抬头,看榜文的兵闲着没事儿,看见小孩儿了。“踢得不错呀。”“啊,你这儿干吗呢?榜文?”小孩儿“腾腾腾”跑上台阶,一看这榜文:“哼哼,就这事儿啊?”“哧儿”,他把榜文揭了。那这当兵的还干啊?“哎,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呀?你爹妈不管你呀?这是公示的榜文。”“我揭了又怎么了?”“你……”“这上头不是写着让揭吗?”“揭榜的人可得写一篇纪念曹娥孝女的文章。”“我能写。”“你多大了?”“十山(三)。”“你舌头还没长顺溜呢,你能写吗?”“能写。”“你真能写?不然的话,你爹你妈就得犯法,你明白吗?”“哼,去告诉度尚,我能写。”这个当兵的在这儿看着他,那个当兵的撒腿往里就跑。“嘿嘿,县大老爷,门口有个小孩儿,他把榜文揭了,他说他十山……”“什么?”“十山。”“他叫什么呀?”“不知道。”“把他给我带进来。”度尚也气坏了:“谁家孩子这么大胆子,竟敢揭榜文?”当兵的出来了:“十山的这人,您进去得了,我家大人等着呢。”
邯郸淳进来一看,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手里拿着纸笔,头里摆着茶,喝茶聊天儿,等着写呢。邯郸淳看了看:“众位好啊,拜见县大老爷。”“你姓什么叫什么?”“复姓邯郸,单字名淳。”“多大了?”“十山。”其实他也不咬舌儿,就是十三说不上来。“你才十三,就敢揭榜文?”“您榜文上不是写得很清楚么,谁能写曹娥的事儿谁就揭榜文吗?”“你能写吗?”“我能写呀。”旁边有高人,一看小孩儿这么机灵:“度大人,您就让他写吧。”“好吧,你真能写?”“看纸笔伺候。”有人摆上一张桌案,上边摆上笔,摆上纸。“公子请吧。”“请给我山(三)碗酒。”“你要喝三碗酒?”“对,喝山碗酒以壮我笔胆。”没办法,又预备了三碗酒。邯郸淳端起三碗酒,“咚咚咚”,喝了。“山碗酒喝完,笔胆有了,来……”邯郸淳提笔就写,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你看吧。”度尚把文章拿起来一看,越看越爱看,越看越爱看。“众位饱学之士,你们看看吧。”大伙儿传着一看,有的写了半截儿,有的写完了,“哧儿哧儿哧儿”,底下都撕了,没法儿跟人家孩子写的比,邯郸淳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
度尚太高兴了,禀报当今万岁。朝廷发下款来,在舜江边盖了一座曹娥庙,旁边立了一通石碑。度尚亲自篆刻,把邯郸淳写的这篇文章篆刻在碑上,这碑就叫曹娥碑。这条江本来叫舜江,因为曹娥投江,正好是五月五投的江,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所以改名曹娥江。
蔡文姬把故事讲完了,跟曹操说:“千岁,这就是曹娥投江。后来我父亲听说这篇文章写得好,骑着马来到江边,可天已然黑了,我父亲下马后用手摸着碑文,把碑文记下来了,觉得写得太好了。所以都传说我父亲午夜识碑文。然后他在碑文上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哦……”曹操走到画前仔细一看,碑文上果然有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老师所写吗?”“正是家父所写。”“请问夫人,此八字何意?”“父亲写的,臣妾也不明白。”曹操皱皱眉,想了半天,又看了看旁边的刘晔和杨修:“谁能解来?”杨修杨德祖抱拳拱手:“千岁,此八个字我能解。”“哦,你能解?且先慢言。夫人,我们告辞了。”蔡文姬就把曹操一行人送出了蔡邕庄。
曹操拢丝缰认镫扳鞍上马,走出三里地,琢磨过味儿来了,这才问杨修:“这八个字应当何解?”杨修满面堆欢,眉毛一挑,机灵劲儿可就出来了。“千岁,这八个字是字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破成四个字是:‘绝妙好辞。’”您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是中国古代字谜之祖,确实很不好猜。当然,现在猜出来写出来了,大伙儿都知道,可当时谁都没有杨修聪明。说曹操明白了,到底真明白了还是假明白了?有人说曹操真明白了,也有人说曹操假明白了。可他要真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不说让杨修说?“何故?”你得说清楚原因。“千岁,黄绢是不是有色的绢?”“不错。”“有色的绢就是一个‘色’字,旁边加上乱绞丝,这个字念‘绝’。幼妇就是少女,少女搁一起,女字旁这边一个少,这个字是‘妙’。外孙,闺女的儿子才是外孙子,女生子,左边女右边子,这个字是‘好’。”最难猜的是最后一个字“辞”,可古人就比较好猜了。“齑臼,齑是葱、姜这些辛辣之物。”现在都有搅拌机,可以拌馅儿使。那时候得自己做,拿什么东西做?臼,石头的、木头的,跟蒜罐子似的,得砸,都得砸碎了。“臼,得接受辛辣之物。所以这边是个‘受’字,右边加上一个‘辛’字,这个字是‘辞’。”繁体字的辭,就这么写。“四个字加一起,是‘绝妙好辞’。”曹操听完:“好。”瞧了杨修一眼。
您说杨修真机灵,还是假机灵?我要是杨修,肯定说不知道,所以我也当不了杨修。可能也就是杨修,没事儿就爱说实话,你老比你主子还聪明,主子还能不恨你呀?所以后来杨修杨德祖被曹操所杀,就因为他老比曹操聪明,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指的就是这个。
历史上记载这件事,有的说曹操从蔡邕庄走出三里地明白了,有的说曹操从蔡邕庄走出三十里地才明白。甭管走出多远,总而言之曹操说了,你杨修说。曹操自己怎么不说呀?只能说曹操似乎明白了,这似乎就跟真明白稍微有点儿差别。
曹娥碑现在还有没有啊?刚才说了,我到上虞演出。那场演出还有京剧《沙家浜》,万一英唱沙奶奶,当时很火呀,我跟万一英同台;还有印度歌曲《大篷车》,女中音林梓唱《大篷车》……您说我一个说评书的,而且上虞那儿的人根本不听评书,我就发愁,万一英她们都发愁,说:“连丽如,一会儿你非崴这儿不可。”我说:“我崴不了,你们派辆车带我上曹娥庙。”我心说:我胸有成竹,我会说《三绝碑》。到了曹娥庙,真瞧见曹娥碑了,这回我可有的说了。当地请我们的是曹娥公司,江是曹娥江,我们住的是曹娥饭店,吃的是曹娥餐,这地方的人就是拿曹娥发财。我一看,这座曹娥庙盖得富丽堂皇,庙前就是曹娥碑。擦干净我看了看,我也甭午夜识碑文了,可我心里就有的说了。我看明白了,人家开车又把我送回去了。到晚上演出,我一上台,站那儿半分钟没言语,大伙儿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我一张嘴:“大年三十晚上我做了一个梦,突然梦见天空中飘来一朵五彩祥云,在祥云上站着一位神仙。‘扑通’一声,我就跪倒了:‘神仙,不知您有何法旨?’神仙说:‘连丽如,听说你事母最孝,吾神曹娥,命你前来拜见吾神。’”一下儿底下全傻了,说的是他们这儿的曹娥呀。接着,我就说这段《三绝碑》,全场鸦雀无声,最后掌声如雷。
那我所看到的曹娥碑到底是不是邯郸淳写的、度尚刻的、有蔡邕蔡伯喈题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呢?不是。这块三绝碑已然没有了,现在看到的是北宋时重新做的三绝碑,能从北宋传到现在也了不得了。那碑上邯郸淳的文章,由谁写的呢?这人大伙儿可能不太了解,但说起他岳父大伙儿肯定都知道,就是变法的王安石,写字的人是王安石的姑爷。再说一个,这人的哥哥是蔡京,大伙儿也都知道。这人叫蔡卞,是大书法家,也是大政治家,他亲自撰写曹娥碑上邯郸淳的这篇文章,篆刻在石头上。
杨修解释完“绝妙好辞”,曹操没说话,大队人马启程,继续往前走,一直到了南郑。书不说废话,曹洪把曹操接进城中,摆上酒宴。曹操问了问汉中的战情,曹洪说:“没想到张郃打了败仗,屡战屡败,现在刘备带着诸葛亮已然来到葭萌关。所以汉中即将有一场凶杀恶战。”曹操乐了:“胜败乃兵之常理,这也不能赖张郃。刘备真的已然兵屯葭萌关了吗?”“确实刘备兵屯葭萌关,而且命黄忠攻打定军山。”曹操一听,心中就是一动:“定军山由谁主持军务?”“夏侯渊。”“战情如何?”“启禀魏王,黄忠攻打定军山,夏侯渊从未出战。”“哦,这是怕了刘备。来呀,命使者持节而往。”其实这节很简单,就是一根竹竿,上边有牦牛尾,这就代表了权力。要不怎么出使别的国家的人叫使节呢?就是由这儿留下来的。持节就代表了曹操,曹操就代表了朝廷的最高权力。
这时,刘晔说:“慢。”“子阳有何话讲?”“千岁,夏侯渊您还不知道么,性情太刚。如果让他出战,您最好多加嘱咐。”“好吧,我给妙才写封信。”夏侯渊复姓夏侯单字名渊,字妙才。曹操提笔给夏侯渊写了一封信:“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吾今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信写得很简单。身为战将,应当刚柔并济,不能一味地恃勇好胜。为将者应以勇猛为本,并用智谋计策辅助,如果只知勇猛,不过匹夫罢了。我现在大兵屯在南郑,想要看看你的妙才。你既然叫“妙才”,我就看看你用什么才能战胜黄忠,你不要辱没这两个字就好。其实曹操这是一封鼓励的信,没想到变成夏侯渊的催命信了。
使者持节,拿着曹操这封信到定军山面见夏侯渊,书信呈上。夏侯渊打开一看,高兴了:魏王要看看我的妙才。“好啊,不就是小小的老儿黄忠吗?”夏侯渊留使者吃饭,把使者送走不提。
夏侯渊传令:“擂鼓升帐。”就在定军山中军大帐,所有的战将都来了。“参见夏侯将军。”“退立两旁。”夏侯渊把曹操写的这封信拿出来了,让大伙儿都传看了。“众位将军,而今魏王有旨,命我出战对阵黄忠,要看一看我如何施展妙才。众位将军有何办法,有何高策,还请讲在当面。”张郃抱拳拱手:“夏侯将军,您是不是想要出战啊?”“当然,魏王如今已来到南郑屯兵,如果不出战,又怎能展咱们平生之才报效国家呢?”张郃摇了摇头:“话虽如此,可您要知道您的对手是谁,是黄忠。您别瞧黄忠岁数大了,这个人谋勇兼备,再说他身边还带着谋士法正,有法正相助,不好对付。定军山山道崎岖,他们打算攻打定军山不好办,所以您现在必须坚守,绝不能出战。”
您看,张郃给黄忠下定论了,说黄忠谋勇兼备。说一个人给另一个人下定论,甭拿别人比,就拿我们说书的比。您都是老听书的,大概齐都知道谁好谁坏,这人说得怎么样,那人说得怎么样。要是我们说书内行坐这儿一听:哦,这人值得我学习。那可不简单了,知己知彼,说明他必须有一定的水平了才能欣赏对方;如果他没有水平,就欣赏不了对方。张郃就是这样,告诉夏侯渊,黄忠谋勇兼备,又有法正之谋,咱们不能跟他打。定军山山道崎岖,适宜坚守。
夏侯渊一听,摇了摇头:“张郃,你是不是被黄忠战败之后,让他打苦了?”“唉……”张郃心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凭你的这点儿本事,敌不了老将黄忠,也打不过法正。但黄忠这么勇,法正这么有本事,张郃也只能旁敲侧击地说:“夏侯将军,话不能这么说,我还是劝您不要出战。”“嘿嘿,如果让别人立了功劳,你我如何向魏王交代?谁敢前去诱敌?”夏侯尚挺身而出:“将军,我愿前去诱敌。”“好,给你三千人马,你近前来。”夏侯尚走到帅案前,伸手接过令箭,耳朵往前一递。“你这么办这么办这么办……只许打败仗,不许打胜仗,我自有妙计破敌。”虽然张郃别的没听见,但听见“自有妙计破敌”,心说:你这妙才快施展出来了。
夏侯尚点齐三千人马,顶盔贯甲,罩袍束带,拴扎什物,全身披挂整齐,三声炮响,撞出大营,直接杀奔黄忠的营寨。黄忠得报了,因为黄忠扎下大营之后,夏侯渊就是不出战,今天突然三千兵下山了,黄忠马上跟法正说:“我立刻前去迎敌。”黄忠点齐三千人马,全身披挂好了,旁边牙将陈式说:“老将军,您且慢。”“陈将军有何话讲?”“老将军,您自打来到定军山后屡屡叫战,夏侯渊就是不出战,可今天突然夏侯渊的兵将下山了,其中必然有诈。老将军您千万别出去,您给我一千人马,让我前去试探试探。”“好。”黄忠很赞成陈式,心眼儿很细,就给了陈式一千兵。陈式点齐一千人马,杀出营去,就跟夏侯尚打起来了。夏侯尚有夏侯渊的嘱咐,只许败不许胜,打了十几个回合,抹头拨马就跑,陈式指挥人马就追。追着追着,后边炮就响了,陈式抬头一看,夏侯渊在这儿埋伏着呢,山上灰瓶、炮子、滚木、礌石往下就砸,把陈式的后路断了,前边夏侯尚指挥人马也杀回来了,陈式手下大部分人都归降了,陈式也被生擒活捉。
有残兵撒腿往回就跑,禀报黄忠和法正。黄忠看着法正:“孝直,你看应该怎么办?”法正说:“老将军,您别着急,不就是打算要夏侯渊这条命,或者把他生擒活捉吗?我有一条计策。”“请先生讲来。”
您看,说刘备手下的谋士,头一个诸葛亮,这谁都知道,多少年都改变不了的;第二个就得说庞统;再往下排就得是法正了。其实法正的能耐不在诸葛亮、庞统以下,可惜就是活的年头儿太少了。法正是个非常明白的人。没有法正,刘备根本进不了西川,更得不了西川;有了法正,刘备现在得了西川。法正非常聪明,知道曹操得了汉中之后并没有进兵巴郡,进兵西川,就说明曹操那儿有事儿。所以法正才建议刘备和诸葛亮马上兵发葭萌关,离开阳平到沔水,借机取汉中。这就是法正的决策,非常英明。可惜法正四十多岁就死了,如果他多活个二三十年,哪怕活到我这岁数呢,刘备也不至于那么倒霉。说刘备找孙权报仇,别人都劝不了,可诸葛亮说了:“孝直要在,主公就能听。”如果法正真能多活几十年,刘关张弟兄就不会败得那么惨。
法正说:“老将军,我这个主意叫步步为营。”“何为步步为营?”“我给您举个例子。说您在这儿住,我在这儿住,面前这块地儿您说是您的就是您的,您说是我的就是我的。如果您想跟我斗气儿,就往前走出十几步来,种一畦菜;第二年您再往前迈一步,种五棵树;第三年您再往前迈一步,刨沟种点花儿……您老往前这么欺乎,欺乎多一半儿了,我还不急吗?我还不跟您打架吗?这就叫步步为营,反客为主。”“哦,我明白了。咱们具体应当怎么办?”“老将军,您把军中所有赏赐都给将士。俗话说得好:‘一将无谋,累死千军。’‘兵在精,不在多。’您把军中所有东西都赐给他们,让他们坚定信心,保着您步步为营。您今天往前走十里地,安下一座营寨,不要草草扎营,一定要安扎得非常牢固,过几天您再往前走。只要夏侯渊不理您这茬儿,您就往前每走十里地,安下一座营寨。如果将帅不是一体,当兵的就该反对您了:没事儿您老扎营干吗呀?但您事先已然得到将士儿郎的心了,他们都愿意跟着您奋战,就没事儿了。一座营一座营,不断往前走,如果夏侯渊一直不出兵,您的营寨早晚要扎到定军山下,到了定军山下,这地方就是您的了。只要把夏侯渊激出来,夏侯渊杀出定军山,您就可以以守为攻,就可以取其项上人头了。”“好,孝直先生真是太高了。”这就叫反客为主之计,步步为营。
黄忠听明白了,让库头把军中所有的东西查了一遍。因为黄忠自从来到汉中之后,打了不少胜仗,刘备赐的酒,赐的肉,赐的蜀中的锦缎。再说,黄忠跟这些战将的饷银都在库里呢。黄忠都计划好了,把营中所有战将叫来,传下大令:“往前行军十里地,扎下一座大营。如果营寨扎得好,夏侯渊不出兵,我立刻发赏,五个兵一匹锦缎,然后继续往前扎营。”哎哟,大伙儿高兴。您想,当兵的想买上好的蜀锦,那能买得起吗?扎完营,大伙儿坐这儿喝酒吃肉,享受美酒美食。再往前走十里地,扎下营寨,每人发五两银子……每扎一次营,黄忠对所有兵士都有赏赐,那当兵的还能不明白吗?这一来,欢呼声响彻山谷,您就说当兵的得这点儿东西容易不容易。
就这样,一座营一座营往前扎。往前走十里地,等于这十里地就是你的了;再往前走十里地,这十里地加上之前的十里地,二十里地就是你的了;再往前走十里地,三十里地就是你的了……就把营寨扎到定军山下。刚开始,夏侯渊没往心里去,等黄忠步步为营,兵扎定军山下,夏侯渊急了,马上传令:“击鼓升帐。”三通聚将鼓响,众战将参见夏侯渊,然后往两旁一站。夏侯渊传令,要指挥人马出山。战对山以逸待劳,黄忠刀斩夏侯渊。谢谢众位,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