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丝路对敦煌的意义

敦煌以弹丸之地,历史时期人口最多时也就是三万多人,出现在汉晋之际的敦煌郡(包括今天的瓜州),到了唐代的沙州(不包括瓜州),人口不到二万 。这样的一个小绿洲,能够创造并留给我们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单莫高窟洞窟就达七百余窟,壁画五万余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图3、图4),实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奇迹,也是人类文化史长河中的一个谜。如果说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兴建,分别依托于北魏和唐代的大都市甚至都城,因而创造出恢宏的文化遗产,作为皇家的信仰表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历史结论;天水麦积山石窟则因为邻近长安,又是历史时期的丝路重镇秦州所在地,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东西南北通达,为佛教石窟寺的开凿提供了所需要的基本保障和优厚条件。那么,敦煌石窟奇迹的产生和保存,又是依托于什么条件呢?

图3 莫高窟北凉第275窟主尊弥勒菩萨彩塑像(敦煌研究院提供)

图4 莫高窟唐代第459窟残存彩塑一铺(采自《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该彩塑现已不存)

究其原因,敦煌异乎寻常丰富文化遗产的创造与完好保存,其实与敦煌所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或者说有直接的关联,是由敦煌处在人类古代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关键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丝绸之路肩负着古代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的交通,是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之路,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则是欧亚大陆多元文明与多重交通网络的交汇点。《汉书·地理志》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言:“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 说明早在汉唐时期,历史上的这些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敦煌在对外交通中的地位,尤其强调了敦煌对管理和经营西域的地缘作用。

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对敦煌的重视与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所处的重要位置有很大关系。丝绸之路从洛阳、长安出发,途径河西,“总凑敦煌” ,从敦煌出两关之后分别沿着昆仑山北侧和天山南侧,分为南北二道。汉唐以来,丝绸之路无论分为南北二道,还是南中北三道,总是从玉门关(唐时玉门关东移至瓜州锁阳城西北)、阳关出西域,或由敦煌进入汉地。敦煌在历史时期一直是丝路必经地,且是多条丝路的“总凑”之地,是无法绕过的丝路重镇。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关系,敦煌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镇。早在汉代,就于河西“设四郡”的同时,在敦煌“据两关”,以阳关和玉门关作为当时的海关。两关的意义除了军事的占据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对外交流提供一个驿站与窗口。这其实也正是玉门关和阳关的主要分工,玉门关负责军事 ,阳关则属东来西去的商人、僧侣、使节往来的桥头堡,故有“阳关大道”一说。而在汉晋时期,敦煌的世家大族建功西域,为中原王朝经营和管理丝绸之路奉献了重要的力量,这一点也体现出敦煌的世家大族们的家国情怀与他们身处丝路桥头堡位置的边地担当精神。敦煌历史时期的张氏、索氏、李氏、曹氏、翟氏等均在西域有所建树,为维护西域和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敦煌在丝路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体现在文化关联、民族认同上。敦煌是西去的中原商人、行侣、使者、军人、诗人出西域的最后一站,离开了敦煌,其实是离开了汉文化的故土,进入文化完全不同的西域或更加遥远的中亚、印度、波斯、大食等地。虽然汉唐时期中原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甚至中亚,但是在西域和中亚,汉文化一直未占据主流位置,汉人的比例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数据。反过来,对于东来的西域、中亚的商人、使者、僧侣,也有类似的文化情怀,进入敦煌,则进入胡人心目中充满诱惑的华夏大地,发达的汉文化和丰富的物质生活往往是他们沿丝路东来的主要目的。以至于自汉晋以来到隋唐,沿丝路各地有数量可观的入华胡人最后定居下来,形成了一个个的入华胡人聚居地,构成古代中国大量外来移民的奇特现象。这些人群渐渐汉化,融入汉人社会,最后胡汉不分。如唐前期在敦煌以西以楼兰为中心出现的新城(拏支城)、蒲桃城、萨毗城,即是由从中亚来的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带领族人所建(图5) ,而到唐8世纪中叶形成于沙州城东的粟特胡人聚落中心“从化乡”,约300余户,近1400人 ,成为敦煌历史上受丝路交通影响最具说服力的事例。

图5 敦煌藏经洞写本S.0367《沙州伊州地志》(采自国际敦煌项目IDP)

因此,在敦煌的历史时期,永远是不同心情、不同文化关怀、不同民族认同、分属于东方和西方两个群体的人在交汇、融合,同时又受到敦煌周边多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正是这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碰撞和交融所产生的文明火花、思想光芒,使得敦煌的文化要比其他地方更加具有创造力,更加具有包容性,更加富于活力,更加丰富多元,也更加受到历史时期人们的热爱,故更加容易被有意地持续传承下来,最后形成像莫高窟这样的丝路艺术宝库,其中敦煌的家窟艺术便是多元文明结合的产物。这也是厚重的敦煌历史得以可持续发展并有序传承的深层次原因。

事实上,不仅仅如此,按照季羡林的观点,敦煌和新疆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汇的唯一地区。因此,可以说,作为丝路交汇点的敦煌,有不同的文化、多元的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正如古人总结的那样,敦煌乃“华戎所交一都会”,华戎交融的结果,最终铸就了敦煌灿烂的文化。

综观历史,单从历史地理决定论出发,结合人类文明受地理环境影响关系论断,敦煌的丝路“咽喉”交通位置和“华戎所交”文化现象,注定要成就其在历史上的文化高峰、艺术宝库、宗教殿堂的神圣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讲,丝路成就了敦煌。 zX42tb4ioq1aVS65Xhsfy6mlK/1xDOVwfmxc9i/74LkgbP1ADXSvLdPE+/lkhZ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