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时期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
,第一时间把掌控国家向西向外通道的关口设在敦煌(图1),说明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敦煌为丝路重镇,占据国家通道的关键位置;同时,由中原内地通西域,“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
,这是从中原内地政治中心的角度,强调了敦煌的两关已然成为经营西域的节点。另一方面,敦煌在古人的认识当中,已然是丝路“咽喉”所在,隋代裴矩《西域图记》曰“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从西域的角度阐述了敦煌的重要性,所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敦煌在对外交通中的独特地位。
图1 敦煌两关遗址地理面貌(上:阳关烽燧遗址,下:玉门关小方盘城遗址。敦煌研究院数字化中心吕爱先生拍摄)
敦煌在丝路上的地位,是常识,也是大家熟知的历史。地理位置关系之外,敦煌石窟保存下来丰富而珍贵的洞窟壁画和藏经洞写本文献,则以考古一手资料和最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佐证了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地位,即“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
丝绸之路是历史时期联通亚欧的人类文明大通道(图2)。通过这条道路,来自世界文明古国希腊、罗马、波斯、大食、印度、中国的物质、文化、艺术、宗教得以互通,而敦煌留存下来的文化和艺术,则是历史时期这种文明互通的结果。敦煌因其地理位置,成为这条通道上不同文化艺术最频繁融合的历史发生地。
图2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来自网络)
敦煌的文化和艺术,是丝绸之路多元交融的结果,也是丝路艺术最厚重的历史呈现;敦煌不仅是丝路明珠,也是丝路奇迹;敦煌更是今天传播丝路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最具说服力的文化宝库。
可以说敦煌是解读丝绸之路最具先天条件的地方,故敦煌在丝绸之路研究热潮中的使命被史无前例地摆在广大学人的面前。如何运用好敦煌的资料讲好丝路故事?如何阐释好敦煌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敦煌的研究把丝绸之路文明史完整呈现给世人?如何准确判断敦煌文化在东西方文明史中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把敦煌的文本与图像放在丝路文化交流的视野中进行新的阐释?诸如敦煌民族语言文字文献的解读与研究、洞窟壁画中丝路特色图像的再研究等问题,成为敦煌研究的新使命,也是我们今天需要重新挖掘的敦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敦煌石窟中保存下来的丰富壁画,则成为解读丝路最形象最直观的图像资料。如何在丝路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些图像,成为今天必须要解决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