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沙武田教授寄给我他最新完成的书稿,让我作序。我虽然和他没有师生之缘,但他书稿的题目却深深吸引了我。“敦煌”“丝绸之路”一直是我关注、研究的对象,而“石窟”“图像”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于是,我就应了下来,但很快就感到过于勇敢,因为本书七百多页,翻阅一遍也非易事,但既然应承下来,一定要做,况且这本书的内容我非常喜欢。

敦煌位于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干道上,不论陆上丝路的哪条道,都总凑敦煌这个咽喉之地。因此,敦煌不仅仅是中国对外交往、对外经营的桥头堡,是中国文化西渐的输出地,同时也是各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最初浸染地,不论是印度来的佛教,还是伊朗、中亚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都经过敦煌传入中原内地,还有动物、植物、金银器皿、香料、药材、棉毛衣料、锦绣织物等各种物质文化,也都在敦煌留下了多少不等的影响和印记。敦煌又得天独厚,由于种种机缘,敦煌莫高窟的数百个洞窟及其中的塑像、壁画得以留存至今,而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封存着从公元5世纪初到11世纪初的大量经卷、文书、绢纸绘画。不论石窟还是藏经洞,都保存了大量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图像、文献,有些就是行走在丝路上的旅人留下的文本,更多的是反映陆上丝路各种情形的图像和文字记录。

从敦煌学起步时,学者们就注意到了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丝路材料,比如1909年罗振玉刊布了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沙州都督府图经》《西州图经》《景教三威蒙度赞》等,1911年沙畹与伯希和合作解读《摩尼教残经》,1916年伯希和撰写《〈沙州都督府图经〉与蒲昌海的粟特聚落》,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藏经洞文献中的丝绸之路史料几乎发掘殆尽。然而,由于敦煌石窟早期的照片不够清晰和细致,研究丝路的学者又不易前往调查,因此丰富的敦煌壁画、雕像、各种语言的题记材料,是逐步被发现、解读、研究出来的,但迄今仍未穷尽,研究也不系统。

从1996年开始,甘肃会宁走出来的沙武田,开始到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很快熟悉了敦煌石窟的考古和壁画内容;以后又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对敦煌文献、藏经洞出土绘画又多有领悟。在同年龄的学者当中,沙武田还是一位十分勤奋的学者,从2006年到2024年,出版专著《敦煌画稿研究》《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榆林窟第25窟——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石窟中的归义军历史——莫高窟第156窟研究》《敦煌西夏石窟艺术新论》《粟特人与敦煌莫高窟洞窟营建》,主编大型学术刊物《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以及《石窟考古专题丛书》多种,由此可以见出他对各个时段敦煌石窟的熟悉程度。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沙武田从敦煌走向丝绸之路的康庄大道,他的这部《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是从形象史学的角度来研究以敦煌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图像,举凡丝路上的商人兴贩、交通贸易、绢帛商品、胡旋乐舞、译经传法,以及丝路使者、罽宾僧人、朝鲜使臣、女性外道、行脚神僧等等,都从广泛收集敦煌的图像出发,汲取其他各种图像和文献材料,对相关图像做出系统的论述,虽然各个章节仍然是某个主题的个案研究,但聚合起来,就是一部整体展示敦煌石窟中丝绸之路图像的系统著作。读者通过此书,大体可以得知敦煌石窟展示的丝路图像全貌。

我也曾讨论过一些敦煌壁画中的丝路图像,如“新样文殊”“瑞像图”“于阗八大守护神”等,今细读沙武田兄这部大著,获益良多,因不揣浅陋,聊缀数言,是为序。

荣新江
2025年5月30日于敦煌 zX42tb4ioq1aVS65Xhsfy6mlK/1xDOVwfmxc9i/74LkgbP1ADXSvLdPE+/lkhZ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