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丝路重镇。《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记载,从河西出西域“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是早在隋代人们对敦煌地理位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敦煌在丝路上交通位置的高度概括。敦煌又是丝路贸易的担当者粟特人入华的重要聚居地
,对于传世史料和敦煌文献中有关敦煌与丝路交通贸易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不一而足。敦煌石窟壁画中也有不少反映丝路交通贸易的图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是“商人遇盗图”。对于此类图像的研究,李明伟早在30年前研究丝路贸易时就有辑录和讨论
,后来张庆捷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胡商俑、胡商图和胡商文书做了梳理,其中就有敦煌的胡商遇盗图
。荣新江分析了龟兹、敦煌石窟壁画中所见的萨薄及其商人形象,并从萨保与萨薄的关系角度加以论证,揭示出佛教壁画中萨薄或其所率印度商人在龟兹和敦煌地区向粟特萨保和商人转化的过程
。
以上的研究,或侧重于丝路贸易,或属专题图像辑录,或注重商队首领文本与图像的角色转化,本章拟从图像志的变化、商人民族身份的认同、怨贼身份的历史趣味、丝路商队的武装保卫、丝路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等角度再做些探讨,以尽可能阐释敦煌壁画中此类反映丝路交通贸易的图像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