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大通道,涉及面极其广泛,归纳起来,丝绸之路是一条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交流之路。从物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根据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流通的具体物质进行划分,学术界分别有玉石之路、香料之路、金银之路、琉璃之路、书籍之路、皮毛之路、丝瓷之路、茶叶之路,等等叫法,不一而足。而这些五花八门的物质交流,因为涉及各类具体的有形物质的产生、制作、使用、传播、影响和记忆,是具象化的丝路历史。从这个角度而言,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形象历史之路。
在这里,所谓的形象历史之路,是指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看得见”“可视”的历史,是可以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相应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丝路历史,与传统意义上通过语言文字和书本记载下来的丝路历史有联系,但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据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汉唐时期活跃在丝绸之路最常见的身影即是来自中亚地区的粟特九姓胡人,他们是这一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入华的主要人群。作为天生具有商业天赋的粟特人,“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傍国,利所在无不至”
。这些不畏艰险,长年奔波在漫长丝路上的国际商人,以他们的脚步和身影推动着丝路物质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汉文典籍文献中称他们为“胡”“兴胡”“胡商”“商胡”“九姓胡”“杂种胡”。入华后的这些九姓胡人,成为汉人文化圈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散布在汉人社会的各行各业:职业军人、保镖、宿卫、译语人、外交使者、手工业者、寺院僧人、乐师、舞人、养马人、驯兽师、幻术表演者、互市牙郎、奴仆……
文字记载中的丝路胡人形象已然丰富多彩,但是毕竟是抽象和模糊的,而在汉唐墓葬中大量出土的各式各样的充满异域特色的胡人俑、胡人形象、胡人图像,他们的奇装异服,他们强壮的肌肉、深邃的眼睛、高俏的鼻子、夸张的胡须,是不同历史时期定格下来的胡人真实的面貌写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图1-1)
。他们或牵着满载物品的骆驼行走在漫长的丝路上(图1-2);或独自一人背负沉重的货物走街串巷(图1-3);或骑着来自中亚西域的良马,身后的马背上蹲着被他们驯服的豹子或猞猁(图1-4),为主人服务;或袒身露腹,正在玩把戏表演幻术(图1-5)
,谋生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汉人的娱乐生活……于是历史文献的记载被这些考古实物资料所印证,沉睡的历史被唤醒,汉唐社会不再遥远,丝路气息扑面而来,历史似乎触手可及,丝绸之路即从这些逼真的胡人脚下伸展开来。
图1-1 唐墓出土胡人俑面貌(采自乾陵博物馆编《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
图1-2 唐墓出土胡人牵驼形象(左:敦煌唐墓出土模印砖拓片,右:秦安叶家堡唐墓出土)(分别为敦煌市博物馆和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图1-3 洛阳唐墓出土彩绘陶胡商俑(采自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
图1-4 唐乾陵章怀太子墓出土胡人骑马俑(作者拍摄)
图1-5 庆城穆泰墓出土胡人袒腹俑(采自甘肃省博物馆等编《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
另一方面,胡人带来的胡食、胡服、胡音、胡乐、胡舞、胡器等亦属丝路的贡献,胡风大兴于汉唐,极大地丰富了汉地的生活。但是,文献典籍对这些物质生活的记载,只是古字堆中发黄且冰冷的文字,读起来很难感觉到历史的温度。更何况这些记载中有一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有的名词和术语,不易读懂,或者完全无法理解其所指,像胡食中的“馎饦”“毕罗”“梧桐饼”“饩饼”
,胡器中的“胡簶”“舞筵”“金叵罗”“金胡瓶”
,胡帽中的“浑脱帽”“尖顶虚帽”“卷沿虚帽”,胡锦中的“波斯锦”“粟特锦”“番锦”,胡人乐舞中的“胡旋”“胡腾”“柘枝”“泼胡乞寒”
……如果没有实物佐证和参考,单凭文献中的这些生僻的名词,实难理解其具体的材质、形制、大小、美学特征、使用的方式与方法、使用的具体场合、礼仪属性。但是当壁画中、墓葬里、遗址中、博物馆内一件件实物或图像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抽象和模糊的历史会逐渐真实起来,逝去的遥远的事物变得容易理解,重现历史成为可能。
因此,形象历史使得宽泛而抽象的丝路变得真实起来,使得丝路历史不仅仅是个历史概念,而是看得见的历史。丝绸之路因此而成为一条鲜活的人类历史文明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