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二月四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315°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表示开始,“春”表示节气,“立春”有春之节气开始之意。
在我国古代,以立春为“春之岁首”,立春又被称为“春节”。1912年,民国政府将公历作为国历,因此,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从此“立春”与“春节”彻底分开。
立春一到,“阳和扈蛰,品物皆春”,此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便从此开始了。
鞭春牛与树立目标
古时,立春日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鞭春牛。所谓鞭春牛,即用泥捏个土牛,在立春当天把土牛放在东郊的春台上,用鞭子抽它。这个活动象征着农耕的开始,所以后人也把“立春”称为“打春”。
汉代,鞭春牛的风俗已很流行。立春日,京城百官身穿青衣,头戴青帽,举着青幡,把土牛送到城门外,官员们轮流拿着鞭子抽打土牛,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而后,这种仪式逐渐固定下来,并传到了各个郡县。
宋代鞭春牛时,春牛变得华丽起来,身上多了装点的颜色和饰品,周围也有了鼓乐伴奏。照例还是先由官员鞭打春牛,随后交给农民轮流鞭打,鞭打时要使劲,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随后,围观的人一拥而上,争抢碎土。碎土也有不同的寓意:抢到牛头上的土,代表大吉大利;抢到牛身上的土,养蚕必丰收;抢到牛角上的土,庄稼必丰收;抢到牛肚子里的粮食,一年五谷丰登。
鞭春牛的习俗意在催促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后气温开始回升,要为春耕做准备,莫误大好春光。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阳春之季,万象更新。对于农事耕作,这是个好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思考、安排,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础。我们应珍惜这个美好的时机,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毕竟对于人来说,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有时候人们的幸福感降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缺乏人生理想。人对未来是否充满希望,是否拥有值得追求的目标,这对个体人生幸福感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一旦有了目标,就像航海中的舰艇有了灯塔的指引,可以朝着明确的方向去追寻,在追寻的过程中就会获得幸福。
某一时刻,我们也会恍惚,感觉人生已过半,走过的路却充满遗憾,对现实无能为力,对未来也无从下手。我们容易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总想在某个看得见的名利场中超过他们,但是这样的对比,如果你获胜了,会助长虚荣;而如果你比不过对方,就会陷入痛苦和怀疑中,甚至走向虚无。外在的参照是没有界限的,名利也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永远都有比你更优秀、更出众的人。
我从二十三岁开始正式从事心理学事业,在这之前我做过很多份工作,大都很难做长久。在接触到心理学之后,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从业的第一年,我就暗下决心,要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庆幸自己依然在心理学道路上,朝着最初的目标前进。而且,我对心理学的热爱丝毫未减。
契诃夫曾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这和周星驰电影所传达的“人要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立春这个节气,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确定目标,为一年的奋斗规划好方向。
青春与时间管理
俗语有云:“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无不提醒我们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当然这些俗语更多指向农耕,但是从生命是有限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要珍惜时光,不负韶华。
“青春”一词最早指的是春天。春天草木茂盛,呈青绿色,所以春天被称为青春。《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青春”都指代春天。现在“青春”也特指青少年、青年时代,如“青春期”“青春年少”等。
如果说立春是一年的开始,那么青春时光就是生命中的美丽春天。处于青春时光中的人们,元气满满,敢想敢干,他们不会给人生设限,也不会惧怕未知的将来。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青春时光虽美好,但也最容易流逝。追怀青春,更是人之常情。在所有追忆青春的诗词中,我最喜欢席慕蓉的《青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道尽了无奈与惆怅。我们渴望青春,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消失得太快。我们要守住青春,留住青春,就要在青春有限的时间内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我们很渺小,也无力改变很多事情,但仍可以在属于自己的篇章中书写光彩。
时间是有限的,而我们要做、想做的事是无限的,只有珍惜时间、管理好时间,才能使青春无悔、生命无悔。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珍惜今天,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李大钊曾经说过:“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做任何事情都要立足今天,运筹今天,并落实在今天的行动上。
取舍也是时间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有效的时间管理要把握两个指标: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一件事很重要,但在这个阶段不是必需的,就可以往后放;如果它是必需的而且又是重要的,那就要立马着手去做。比如,分居两地的夫妻来咨询如何协调职业与家庭的问题。在我看来,当前的职业对家庭来说虽很重要,但并不是必需的,没有现在的工作,还可以找其他工作;而夫妻分居对家庭的伤害往往是致命的,所以分居问题是当下必须要解决的。
其实,时间管理的意义远大于管理时间。从心理学上来讲,如果时间利用不当,压力就会接踵而来,不良情绪也会油然而生,生命就会杂乱无章。所以时间管理,也是压力管理,更是生命管理。
春天与希望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这句诗描绘了春天希望的气息。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诗人但丁曾说:“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我们在立春确定目标,同样也要在确定目标后对实现目标充满希望。
有些人把“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当作人生信条,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存在偏见的。诚然,梦想不是“心诚则灵”的产物,它的实现是建立在奋斗、坚持、能力、信心之上的。毕竟也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的付出一定能换来想要的结果。如果辛苦付出不能得到收获,这的确会让人痛苦。但如果因为畏惧失望,就不敢对人、对事抱有期望,则是人生更大的悲哀。
诚然,每天让人不满意的事有很多,工作让人劳累,家庭生活太过平淡,和同事的相处也不怎么好,甚至还经常接到各种销售电话、诈骗电话,真的是太烦人了!但你不能因为接到不开心的电话,就厌恶手机;也不能因为和同事关系不好,就和同事大吵大闹;也不能因为家庭氛围平淡而解散家庭。同理,希望可能会导致痛苦,但我们不能因为憎恨痛苦,就远离希望。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心理学也对希望进行了科学的探索,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希望日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关于希望的定义,有学者专门做过统计,至少有26种。这些看法大致分为两类,即希望的情绪观和认知观。情绪观认为,希望是个人身处困境时的一种情感应对方式;认知观则认为,希望是一种乐观的认知,是个体对所有的事物都持积极的认知。
当代心理学者比较认可折中的说法,即希望兼具认知成分和情绪成分,其中查尔斯·斯奈德关于希望的看法最具代表性。
查尔斯·斯奈德认为,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这种状态是以追求成功的路径和动力交互作用为基础的。这是一种认知取向的观点,主要包含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三个成分。
目标是希望理论的核心概念,查尔斯·斯奈德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目标的,这是人们精神活动的支点。目标可以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趋近”目标和消极的“回避”目标。个人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他对结果价值的评估是分不开的。至于目标是否能实现,则与希望水平关系不大。有些目标即使实现的概率很低,也需要有希望。
目标会促进一系列行为的产生,其中有两个主要成分,即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就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形成的具体方法和计划,这是希望的认知成分,一般希望水平高的人,路径思维也会比其他人更具体可行。动力思维属于希望的动机成分,类似于意志力,当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感受到压力时,动力思维就会发挥作用,它会驱使高希望水平的人不轻言放弃,直至战胜挫折。
此外,希望还有情绪情感的成分。之所以没有把情绪、情感作为单独成分之一,是因为查尔斯·斯奈德认为情绪、情感是个体对目标认知的附属产物,在整个模型中对行为起调节作用。
相关研究发现,希望对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有着积极的影响。高希望水平的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充满自信和创造力,对工作充满热情,满意度高,因此能够在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现。同样有研究发现,希望能帮助护理者实行更多的激励措施来协助病人与绝望做斗争,还能够使患者发挥内在的力量和勇气来对抗癌症。
希望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是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大事,都需要希望品质的参与。在当今社会中,除了学生和普通民众外,还有很多特殊群体需要有希望,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离异家庭的孩子、失独群体等。他们有了希望,才能有办法、有动机去追求目标。希望的灯一旦熄灭,再想点燃它,可就难了。
最后,给各位分享一下“成人素质希望量表”,可以用来测试自己的希望水平。此问卷一共由12个项目组成,其中4个测量动力思维,4个测量路径思维,还有4个属于干扰项。以下是问卷的具体条目。
成人素质希望量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