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变得更加忙碌,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加不完的班;有的创业者更是恨不得晚上就睡在公司;学生们好不容易盼来的假期,也会被各种文化班、特长班填满。似乎只有不停地做事才能让我们感到人生更加充实、更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可很多人在忙碌了几年之后,对过往的人生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虽然自己奋力跟命运抗争,但是自己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什么明显提升。即使每天都进步1%,一年之后也没能像励志公式上说的那样成长37.8倍。因此,很多人就会感到迷茫没有方向,说好的天道酬勤、付出就有回报在哪里呢?
当然,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那些道理并没有欺骗我们,勤奋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绝对是一个人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然而很多人错就错在他们以为所谓勤奋就是要多做事。其实,真正的勤奋不仅限于行动上的表现,还需要在思想上不断地精进。否则,你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英国统计学家E.H.辛普森在1951年提出过一个理论,叫作“辛普森悖论”:在分组比较中经常占优势的一方,在总体上反而可能是失势的。简单来说就是,虽然你在小组赛中赢对方的次数很多,但从全局来看,你反而输了。
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在一件事情上做得好的人,往往不是工作做得最多的人,而是那些做的次数少但单次价值很高的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都会选择在深思熟虑之后作出决定,他们通常会选择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如今,微商、自媒体、斜杠、跨界、万众创业之类的概念层出不穷,很多人都以为既然有这么多机会可以选择,那做得越多,赢面就一定越大,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事情做得越分散,在每件事上赢的概率就越小,因此越是有多种可能性,就越应该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就拿投资这件事来说,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即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是一种财务上的避险策略,一个防止投资翻车的万能公式;可对于投资界的高手来说,他们的做法刚好相反。
我们以全球著名对冲基金——量子基金的创始人索罗斯为例。
1992年,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他的基金经理人斯坦利·德鲁肯米勒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建议索罗斯把所有的钱都押上,做空英镑。索罗斯却对他说:“你的想法太荒谬了……你知道这种事多久才会出现一次吗?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的钱押上去,而是要把所有能搞到的钱都押上去。”结果他们加上了10∶1的杠杆,总共投资100亿美金,最终大获全胜。不仅赚了20亿美元的利润,也让索罗斯一战成名。
索罗斯的基金经理人德鲁肯米勒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索罗斯身上学到很多,其中最有价值的投资理念就是,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对的时候赚了多少,犯错的时候赔了多少。”很明显,索罗斯的策略就是: 专攻要害,一击致命 。
在投资领域,不只索罗斯,“股神”巴菲特基本上也是这个路数。古典老师在他的著作《跃迁》一书当中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贴着一张美国棒球手的海报,这位棒球手就是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威廉斯。巴菲特并不是一个棒球球迷,那么一个做投资的人为什么要在办公室里贴一张棒球手的海报呢?那是因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位棒球手的启发和影响。泰德·威廉斯在棒球界被誉为“史上最佳击球手”,在美国《体育新闻》杂志评选出的史上百位最佳运动员中,泰德·威廉斯排在第八位。甚至可以说,他在棒球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一点儿都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低。
作为金融界的顶级投资者,巴菲特到底从这位棒球手身上学到了什么呢?在答案揭晓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棒球的基本常识。在棒球运动员当中,通常有两类击球手。一类是什么球飞过来都打,而且每次击球都会全力以赴,争取拿到全垒打。能做到全垒打固然很好,但这种打法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有的运动员甚至不惜在比赛中服用禁药来保持体能;另一类击球手的打法就比较聪明,他并不一味地全垒打,而是只打那些得分概率高、胜算大的球。世界排名前十的击球手都属于后者,而泰德·威廉斯就是这一类人中的高手。他在自己的著作《击打的科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所谓高击打率的秘诀,就是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只要能打好“甜蜜区”里的球,即使其他的球都不打,也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什么是“甜蜜区”呢?泰德把整个击打区域划分成了77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的面积只有一个棒球大小,只有当球进入最佳位置,也就是所谓“甜蜜区”的时候,他才会挥棒击打,这样就能保持最高的击打率。如果勉强去击打那些位置不好的球,最终的击打率就会很低。所以,在比赛中,对于非核心区域的球,即使它“嗖嗖”地从身边飞过,泰德也绝不挥棒。这种策略听起来简单,可到了赛场上却非常难操作,特别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你想想,几万名观众绷紧了神经,用期待的眼睛看着你,当球飞过来的时候,如果你不打,就会迎来全场的嘘声。这个时候,如果坚持只打“高价值”的球,就需要极强的定力和超冷静的心态。
泰德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如果我总是去击打‘甜蜜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选棒球名人堂。”
这个道理让我想起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总是会购买很多热门的课外参考书和练习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学精钻透,然后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到最好,考试就足以拿高分了。也就是说,把最重要的事做到100分,远远比什么事都做但每件事只做到60分,收获要大得多。
受泰德·威廉斯的影响,巴菲特把这种策略同样应用到了投资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 只投资高价值、有护城河的公司,其他的根本不看 。巴菲特在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中讲道:“我能看见1000多家公司,但我没有必要每个都看,甚至看50个都没必要。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看着球一次又一次地飞过来,而你却坐视不理,只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击球区。在你等待的时候,人们会冲着你喊‘你倒是打呀’,别理他们。”
巴菲特对股票的见解也非常有见地,他说:“股票的确有一种倾向,让人们太快太频繁地操作,很多年来人们发明了各种工具和过滤器,为的就是能够快速筛选股票。而我不会这样做,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待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你要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巴菲特的投资效果来看,也印证了这种说法,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说过:“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
看上去巴菲特和泰德·威廉斯采用的都是一种比较保守、稳妥、动作最少的打法,他们却是最强的进攻者。因为他们找到了高价值区,在战略上专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这种思维方式就叫作“价值思维”,而这种战略,我们称之为“高手的战略”。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该如何应用这种战略呢?
第一,找到属于你的“甜蜜区”。也就是找到自己最擅长,并且能产生高价值的领域。
第二,在战略上专注。只打“甜蜜区”里的球,彻底忽略那些高价值以外的事情,即使它们看起来很有吸引力。
第三,不断改进,持续迭代。在高价值领域,用最不取巧的方式深耕、迭代、进化,等候时间的回报。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智商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做得更好,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在高价值的事情上投入更多,并且能够长期保持专注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种对价值的精确定位以及敢于舍弃的能力,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往往是反本能的。
正如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所说:“人们在面对多项选择时,即使明知道其中一项可以获得最大的成功,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其他选择,因为我们的大脑对风险有着天然的排斥和抗拒。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才是少数,因为他们能克服某些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