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第一次遇见契诃夫是在一个特别的下午,记得那天正好下着雨,窗外的天色阴沉得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那时我正在写我的长篇小说《刺》,我们作家班的老师跟我说,如果你写不下去了,就去看看那些前辈写的书。
还记得那天,我写到头昏脑胀,于是我去了五道口的一家书店,穿过人来人往,站在书架前,漫无目的地翻找可以打发时间的书,期待能看到一位前辈穿越时间和空间给我指导,直到一个略显老旧的封皮映入眼帘:《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那时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契诃夫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俄国文学的巨匠,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齐名。
彼时的我并没有抱太大期待,毕竟,因为翻译毁掉的书太多了,那时我想着他写的故事大概离我的生活很远。翻开第一页时,我却不曾想到,那一次偶然的相遇会在之后的日子里,悄悄改变我看待生活的方式。
书里的第一个故事是《变色龙》:一个关于小狗咬人引发的荒诞事件——在小镇上,一个金匠赫留金被狗咬了,大家都在争论这条狗的主人到底是谁。警官奥丘梅洛夫在这过程中不断变换立场,听到狗可能属于某位将军时,他对狗毕恭毕敬;而当听说狗可能是无主时,他又立刻下令惩罚那条狗。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情节,但契诃夫却用他精准的笔触,让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对话都活生生地跳到读者眼前。当时的我一边读一边发笑,仿佛看到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竟也是如此滑稽。
契诃夫用轻松的方式戳中了权力的虚伪和人性的善变,而这样的洞察,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处境:我们是否也曾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弃了自己的初心?这让我想起一次在工作中遭遇的场景:在团队面前,有人一开始为了利益支持某个决策,但领导在会议上说了自己的观点,这人又迅速转向支持相反的立场,丝毫不提过去的坚持。当时,我意识到环境和权力确实能轻易改变许多人的态度,而契诃夫的故事让这种社会现实既幽默又令人深思。
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另一个故事——《苦恼》。那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马车夫姚纳失去了儿子,他想找人倾诉心中的痛苦,却发现整个世界都充耳不闻。街上的军官匆匆而过,三个年轻人忙着自己的喧闹,甚至连仆人都懒得搭理他。他最后只能对着自己的马诉说心事。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孤独可以用文字描写得如此深刻。读完这个故事,我合上书,窗外的雨还在下,我看着模糊的玻璃窗,心里却泛起一阵无法名状的情绪。
那时我刚认识刘震云老师,看他的书入迷。他曾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一个人跟一个人说不上。那时的我刚经历了一段低潮期。生活的压力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缠绕着我。我试图向朋友倾诉,却发现彼此都被忙碌裹挟,无暇顾及对方的心声。那种沉默与无助,像一面无声的墙,横亘在我和世界之间。我不敢向别人表露太多,因为害怕自己的脆弱被误解。但那时我还没意识到,我们表达者最终的归宿其实就是被误解。
直到读到姚纳这个角色,我才意识到,孤独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人陪伴,而是因为没有人真正听见我们。当姚纳对着瘦弱的马诉说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藏在心底的话语,总会找到出口,只是听众不一定是人。
后来,当我每次因在网络上表达自己而被网暴时,我都会重新回顾姚纳这个文学角色去治愈自己。是啊,明明死了儿子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抱怨。这世间的讽刺莫过于此,你为一群人说话,最后却是这群人盼你栽跟头。
契诃夫的故事短小而精致,但它们却有一种奇特的力量,能让你在不经意间与之共鸣。
他写的不是宏大的史诗,而是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写的就是些小人物。伟大的作家总是擅长通过平凡展现深刻,就像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卡列尼娜》探讨爱情与社会,鲁迅用《故乡》描绘农民的挣扎。而契诃夫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复杂与美妙,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往往隐藏在不被注意的细节之中。
就像《灯火》中,那位工程师和他的助手站在荒凉的铁路线旁,望着远处微弱的灯火,他们谈论人生的短暂与未来的渺茫。年轻的助手说:“两千年后,这条铁路和我们的努力都将化为尘土。”而工程师却回答:“那又如何?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而不是等待。”
是啊,对我们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其他的和我们无关。天啊,这是什么神仙作家能写出这么好的对话。
我要介绍一下契诃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于1860年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早年经历贫困,但他用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学业,最终成为一名医生。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成长背景,让他对普通人的生活有了更敏锐的洞察。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伟大的作家都曾有医学的背景,比如毛姆和鲁迅。他们的医学背景赋予了他们一种独特的观察力和人文关怀,让他们接触到生命的脆弱、疾病的苦痛以及不同阶层的生活百态。经过医学训练得到的理性和对细节的敏感,使他们在描写人物时更真实,在捕捉人性时更深刻。契诃夫曾说:“医学是我的合法妻子,而文学是我的情人。”或许也是因为这种双重身份,他能在故事中如此游刃有余地描绘复杂的人生。
契诃夫的写作起源并不完全因为对文学的热情。年轻时,为了补贴家用,他开始为杂志投稿,投稿的内容以幽默短篇小说为主。当时的契诃夫是一名医学生,家境贫困,家人需要他的经济支持。面对现实压力,他不得不利用自己的写作才能赚取稿费。然而,这种看似迫于生计的写作很快使他显现出自己的天赋。他的幽默短篇小说迅速引起读者关注,这不仅帮助他缓解了家庭经济困境,也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契诃夫的写作灵感源于他日常生活的点滴,他常说:“我写作不是因为选择,而是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感动。”在那段时间里,他不断观察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融入自己的笔端,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优秀作家的灵感来源于他所观察到的社会百态。作为医生,他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农民、病人、富人、官僚、流浪汉。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每个细节都成为他写作的素材。他曾说:“我写作是因为我观察到生活。即便不写,我也会因生活而感动。”
契诃夫的作品既饱含人文关怀,又不乏对现实的犀利批判。他擅长通过简洁的语言捕捉复杂的人性。他的笔下没有明确的英雄与反派之分,有的只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挣扎、欢乐与痛苦。这种不加评判的叙事手法,让他的作品更加真实且富有感染力。
或许正因为他的医生身份,他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记录生活。他不急于告诉读者谁对谁错,而是把最真实的一切展现出来,让读者自行品味和思考。这样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成为文学的珍宝,也成为社会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人性图景。
契诃夫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数量庞大,在不到26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近六百篇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契诃夫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洞察能力,改变了短篇小说的写作形式,为这一文学体裁注入了新的生命。他的剧作,如《樱桃园》《海鸥》和《万尼亚舅舅》,至今仍然是世界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他用文字捕捉到了人类生活的本质,无论是孤独的叹息还是微小的幸福,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
所以,感谢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并邀请我写一篇导读,那么,契诃夫的书应该怎么读呢?
阅读契诃夫,需要一颗敏感而开放的心。他的作品短小精悍,却内蕴深刻。他不像那些大声疾呼的作家,而更像一位低声细语的讲述者,把生活的细节轻轻摆在你面前。
从细节中读人性: 契诃夫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激烈的外部冲突,而是通过细微的情节和对话展现复杂的人性。例如,在《变色龙》中,警官奥丘梅洛夫随环境变化而摇摆不定,这一小小的细节揭示了权力与谄媚的荒唐本质。再比如,在《胖子和瘦子》中,两位老同学久别重逢,起初亲密无间,但当瘦子得知胖子如今是高官时,他的语气、姿态甚至家庭介绍的顺序都发生了滑稽的转变,带着阿谀与卑微。契诃夫通过这样看似琐碎的细节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因地位而变化的微妙关系。读契诃夫时,不妨留意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它们正是观察人物灵魂的入口。
品味情节的留白: 契诃夫的故事常常没有明确的结局,而是留下一种未尽之意。例如,《打赌》中的律师选择放弃两百万卢布,却没有详细描述他内心的挣扎,而是让读者自行体会金钱与自由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老师总是说,你要注意一个作家没写什么,而不是写了什么,这就是留白。阅读时,试着去填补这些留白,你会发现更多属于自己的答案。
带着问题阅读: 契诃夫的每个故事都提出一个问题,比如孤独、权力、自由或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他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读《苦恼》时,可以问问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忽略过身边那些需要倾听的人?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 契诃夫的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他的故事折射出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动荡与人性的挣扎。例如,《灯火》中的工程师对未来的畅想和助手的迷茫,这既是个人的对比,也是社会现实的隐喻。了解这些背景,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人物描绘的鲜活。
契诃夫的魅力就在于此。他不直接告诉你生活的意义,而是用最平凡的情节引导你自己去寻找答案。他像是一位沉默的朋友,安静地把人生的复杂与真实摊开在你面前,不评判,不说教。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他的文字有三大特点:
1. 简洁而精准的语言。
2. 细节中见深意。
3. 留白与余韵。
他的文字是缓慢的,却总能在不知不觉间,让人放下伪装,与自己对话。
如今,再次回想起第一次读契诃夫的那个雨天,我明白了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穿越时间的局限,依然可以打动人心。他写的是那个年代的俄罗斯,却让人看到现代社会的影子;他描绘的是陌生人的生活,却让每个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不经意的共鸣。“生活本来就充满了讽刺,我们只需要用真实的笔触去描绘它。”契诃夫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学的力量并不在于宏大的主题,而在于它能用最微小的细节点亮我们的日常,让我们在某个不起眼的瞬间停下来,细细体味生命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