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习得性无助

思考:如何用一根细绳拴住一头大象?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提出来的概念。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面,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铁笼子通电,狗被电击后,会四处乱窜、惊恐哀叫,拼命地想逃脱,可是门被锁住,狗逃脱不了,因此它只能忍受着电击造成的痛苦。

经过多次实验后,蜂鸣器响起,研究人员在给铁笼子通电前,先把铁笼子的门打开。起初研究人员认为门打开了,狗肯定会夺门而出,逃避痛苦。可实验的结果是,狗并没有逃出笼子,而是在蜂鸣器响起时就倒在地上呻吟、颤抖。不是它不想逃脱,而是过去多次的经历,让它认为电击是躲避不了的,它便只能趴在地上哀叫,等待痛苦的来临。

习得性无助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本来可以主动逃避痛苦却绝望地等待着痛苦的来临,反映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望以及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歌曲《暗涌》里面有一句歌词:“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这描述的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

习得性无助最常见的表现是一个人经常消极地面对生活,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难,并且相当依赖别人的建议和帮助。

心理学家在研究“犹太人大屠杀”事件中集中营里面的幸存者时,发现部分幸存者拒绝他人的关心和鼓励,因为这些人在集中营里遭受过非人的折磨,他们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的,所以即使后来他们得救了,也依然绝望地面对世界。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女生谈了几次恋爱,但很不巧对方都让她失望了,于是她认定自己没有资格找到一个好男人。同样地,男生谈了几次恋爱,女朋友都很漂亮,但因为男生比较腼腆,所以几次恋爱都失败了。若别人给他介绍女朋友,那么他很可能会先问对方的长相。若对方长得好看,他则很可能会回答:“好看就算了,好看的我都搞不定。”这些都是生活当中普遍会有的情况,也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过去的失败、遭受的背叛,让一些人验证了“我就是这样子的,这种情况我改变不了”的想法。

如何用一根细绳拴住一头大象

回到我们的思考上来,“如何用一根细绳拴住一头大象?”在大象幼年时,驯象师就用一根绳子把它拴住。小象刚刚被拴住的时候,一定会尝试挣脱,奈何年幼力气小,所以无论怎样挣扎,都挣脱不开。当小象成年后,人们只需要用它小时候见过的那根绳子拴住它,它就不会再挣脱了,因为它已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中。

当大象被这根绳子拴住时,它知道这是过去自己尝试过无数次都挣脱不了的东西。这种无助感是后天习得的,其实,现在的大象只要稍微一用力,便能挣开绳子,但它已经不会再去尝试了,就像前面实验中的那只狗一样,明明门已打开,它可以夺门而出,但它却倒在地上等待痛苦的来临。

规避习得性无助

动物如此,人也如此,都会犯两种错误:一种叫归因错误,另一种叫认知偏差。归因错误就是有些人会把某些行为或后果归因于某种内在特质,而忽视所处情境的重要性影响;认知偏差通俗地讲,就是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任何事情,认为这是命定的,因此不去挣扎,不去改变。

当我们理解了习得性无助,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试着去规避习得性无助。

我拿孩子来举例,孩子对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并且喜欢尝试。因为好奇,孩子总喜欢到处爬、到处摸,但也往往因为尝试某件事而出错。很多家长因怕孩子受伤都会厉声呵斥,告诉孩子“不要”“不准这样做”“那个危险”等,每一次孩子都会被迫停止。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到不自信,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之后会不会受到家长的阻止和呵斥。

孩子的内心逐渐埋下了一粒种子——我要成为一个乖孩子,哪也不碰,哪也不摸。但与此同时,孩子的心里也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我听过一个很棒的建议:无论是什么学科,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定要足够有趣。因为这会决定孩子未来会不会喜欢这门学科。另外,还要给孩子更多的即时激励。其实很多孩子都想当好学生,他们都努力过,只是有些人努力过后,不巧都失败了。别人一次次的呵斥,让他们慢慢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样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足,没有学习天分,这就是一种习得性的对学习的无助感。

小结

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人习惯听从别人的要求,习惯将消极事件、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希望大家重视“习得性无助”这个词,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有时已不知不觉有了这种“病态”的心理。 cFJ3g5mm5pBzGmX0at6/UhZJQnCZi5tkKyOsy5UTn8JX0jRZrk+TNgvXECOnCM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