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精益战略思想一样,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思想就是为了杜绝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无价值活动,实现人力资源系统的价值最大化。那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哪些无价值活动呢?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大的无价值活动是组织不当。组织就是把与组织相关的人通过制度的安排,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并最终表现为组织的某种功能。组织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和职责体系的确定。组织结构不同组织就表现为不同的功用。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当,员工数量和员工素质即使与其他企业没有不同,但表现出来的组织竞争力却差距很大。组织结构不当,企业便无法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也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职责不清,自然会带来组织的混乱而无法发挥组织的功效,同样,人力资源的投入也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其次,用人不当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位居第二的无价值活动。用人不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企业用的人不适合岗位的要求,二是指用的人没有尽其才能。用的人不适合岗位的要求,自然就无法把工作做好,也就肯定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用的人没有尽其才能,自然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最后,管理不当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无价值活动。很多企业的领导人注重资金、技术和产品等因素,却忽视了人是企业资源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特殊资源,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很多企业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其主动为企业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只知道让员工劳动,不重视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员工抱怨多,甚至消极怠工。人力资源管理不当最终的结果是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的潜能,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引入精益化的思维,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无价值或低价值活动,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浪费是企业最大的浪费,因为人力资源的浪费不仅关系到人力本身的浪费,还会因为人才浪费导致企业相关活动低效运行造成浪费。以往人们对企业的浪费关注较多的是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因素,对人力浪费常常视而不见。而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推动的,在人力浪费的同时,总是伴随企业其他资源浪费的发生。长期以来,人们只把人力本身的浪费看作人才浪费,而把因人力资源配置不当造成的其他资源浪费和人才潜能浪费排除在外,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大量盲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要消除人力资源领域的所有浪费现象。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其他资源都需要人来掌握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企业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人力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蕴含无限创造力。能否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潜力,将决定企业的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当今人才竞争的时代,哪个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哪个企业就掌握了竞争主动权。因此,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实行精益生产的企业,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不精益化,将会影响精益生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精益生产的收益,这是很多企业实行精益生产不成功的原因之一。企业要做到精益生产,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首先精益化。精益生产的全过程都是由人来推动的,在人力资源活动存在大量浪费的情况下,生产的精益化就很难实现。因此,实现精益生产的企业,大都实现了企业的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自然包括其中。所以,所有要实现精益生产的企业,都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益化。只有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消除了人力浪费现象,才能保证精益生产取得成功。
管理之道
精益化 ≠ 复杂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减少资源浪费、追求生产效益提升,会不断开展管理细化、工作精简等精益化活动,这些细化工作,看似是“精益化”,实则是“复杂化”。而要真正实现“简单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注意不要进入三个误区:
(1)过分夸大制度的作用。很多企业有些论调过于夸大了制度的作用,认为只要有好的制度,人不重要,换谁都可以,认为只要制度合理就可以让企业有序运转,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生产工序,有着明确的标准和规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如果按照制度“一刀切”,不仅不会使问题简单化,反而会引发部分员工的不满情绪,增加企业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加剧管理的复杂化。
(2)过分依赖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之一,企业内部管理的手段有很多,比如文化的引导、情感的维系、现场的督导、工作的沟通、发展前途的激励等,想把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都归集到绩效考核上,都归集到经济管理这一单一手段上,实质是把很多部门内部的、日常管理中可以解决的问题,上升到企业层面,积攒到月末、季末或年终,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度。
(3)过于追求企业内部公平。公平更多是存在于人的主观认识中,而不是客观世界里,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企业的宗旨是要创造价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是企业的基本经营原则。过于追求公平,反而会适得其反。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过度考核”的现象,导致考核本身的工作量很大,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资源,但结果却是考核越细,员工认为问题越多,考核涉及面越广,考核结果反而越发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