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高科技基本是对欧美技术的应用,原创型的比较少,也相对艰难。这和对科技投入太少相关,也和相关人才的缺乏有关,更和整个社会注重短期回报、快速收益有关。
所以中国式的创新更多是继承式的创新: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和应用。人类的物质、精神需求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欧美的服务业先于我们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客户的选择。中国的服务业也大体会遵循他们的发展轨迹。因此,在服务行业,继承欧美的成熟商业模型特别有价值。研究他们成长的轨迹和成败的原因,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非常有益。
在中国,过去的成功模式无非以下两种:
一是低成本的中国制造;二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将其升级为先进服务业,其中电子商务、先进管理、市场化机制都是升级的常用手段。
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为最主要特点,在质量上“够用就好(good enough)”,从勉强能用的一次性野餐用具,到精美的苹果电脑代工产品,都符合使用者的要求,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谈不上德国制造的隽永和耐久,也不同于日本制造的精巧和紧凑。中国制造在过往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工厂主,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外汇收入。这些制造企业综合低廉的土地、厂房、能源、环境、税收和人力成本,海量出口,换回了巨额外汇。在中国制造遍及全球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环境污染和大批生存状态堪忧的流水线农民工。这些农民工的收入都很低,长期在单调、枯燥的流水线上工作,几乎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富士康的“十几跳”只是这些绝望的农民工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但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其成长曲线的拐点,各种弊病暴露无遗。在当下消费升级和审美重建的趋势下,部分企业维持现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转变形态,提高设计和科技成分,增加附加值。
当下的变革将会深刻地影响下一个三十年。如果说,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主要靠制造业,未来三十年,中国服务将会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未来创业、投资、致富的机会,大多会在服务业。全中国一半左右的人收入逐步提高的时候,为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娱乐等增值服务,将会是未来中国服务业的主要构成。
在先进服务业,中国企业可以借助本土市场规模的优势,获取包括国际资本在内的投资。可以预见,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将会越来越集中到这些领域。先进服务类企业在美国,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资本市场上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也会越来越多。
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我们可以借助地利,利用对本土消费者的理解,抵御国际竞争者在品牌、资金等方面的先发优势。
在服务和产品内容方面,做好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新领悟与运用,融合现代的艺术审美与生活要素,也必然是我们的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写于2006年12月22日
修订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