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如家后,我并没有想去做一个和如家竞争的东西。当时的想法是进行中档酒店的尝试,类似于早期雅高的诺富特(Novotel)和万豪的万怡(Courtyard),现在汉庭的“全季”和如家的“和颐”也是属于这一档。同时,我还对商业地产感兴趣,在上海参与了几个创意园区的投资,还购买了若干物业,想做如家加盟店。
现在看来,这些想法都非常超前。当时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中档酒店过于超前,进入饱和运营的时间长,而最要命的是,适合开这类酒店的城市和地段不多,这样也就很难规模化。第一个加盟如家的物业,运转也不顺畅,我也就断了购买物业加盟的想法。再说自己这点儿资金,购买物业还不够充裕,人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杠杆放大效应也不强。
我苦撑了两年,在2007年杀了个回马枪,回到了经济型酒店的市场中来。这也要归功于我的一个朋友吴炯。他问我中国未来可以容得下几家大型经济型连锁酒店,我说四到五家是至少的。他又问,中国有人比我更熟悉经济型酒店行业吗?我不敢说是唯我一个,但也是其中之一吧。因此,我决心回到这个行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重新做回经济型酒店,轻车熟路,省去了弯路,直奔主旨。
新起点,新高度。我们的产品更好,选址更加方便主要客户,团队更加强大和互补,股权结构的设计更加稳定,愿景和目标更加高远,公司发展的速度也是同行中最快的。
在产品设计上,不再用比较卡通和张扬的彩色色块,而改为较为沉静平和的温馨风格,采用时尚简约的专利卫生间,光纤接入、双网口、无线覆盖公共区域的升级互联网服务,房卡、会员卡、梯禁门禁的一卡通,不用退房的“无停留离店”,有利于颈椎健康的荞麦枕头,有格调的印象派油画……和已有的经济型产品相比,汉庭快捷俨然是老版经济型酒店的升级版。
在选址上,汉庭也和其他品牌错开。别人主要是扩大网络覆盖,我们却是要进入中心城市的中心位置,而且以长三角为主,逐步向渤海湾和珠三角发展。这样在一开始就将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连成子网络,对商务客人来说比较方便。
在追赶已经强大起来的竞争对手的过程中,我们提出,每间可销售客房收入(RevPAR)比他们高10%,营建成本一致,但经营成本比他们低10%的竞争策略。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策略使我们逐步赶超了对手,成为行业精益管理的佼佼者。
汉庭的初创也是非常幸运的,除了一开始和我一起创业的金辉、海军、成军等人,2007年加入汉庭的张拓、张敏也非常优秀。我曾经说,汉庭这个团队完全可以和我们携程当初的团队相媲美。
在股权结构上,我们确保创始团队的股份较大,上市后还有超过50%的比例。股权过于分散,不利于公司长远的规划,会倾向于近期和短期利益考虑。经过这几年的创业打拼,我感觉酒店行业的企业有一个大股东会发展得更好、更稳定一点儿。
汉庭创立时不再将上市作为目标,而是将上市看成实现目标的手段。汉庭的愿景是成为世界领先的酒店集团。我曾这样表达创业理想: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快乐地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在融资上我们也比较幸运,投资我们的大多数是熟悉的朋友,大家比较了解。尤其是IDG,周权在海南说过一句开玩笑的话:“季琦,你下一个创业公司我们一定投,你卖狗屎我们也投。”
这句话既是激励也是鞭策,让我感动良久。也许老天偏偏要考验我们,创业不久就碰到金融危机,实际业务影响不大,但资本市场一片萧条。碰到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我始终认为危机的时候是“买东西”(投资)的好机会,因为价格便宜。不管是非典时期的物业,还是金融危机时候的企业,价格都是最低的。在这次金融危机期间,我也做了这辈子最大的一笔投资——投资汉庭,我本人追加了许多投资,跟投资人一起投资汉庭。这既是我对汉庭的承诺和信心,也是一次很明智的投资。
利用危机,汉庭抓紧“练内功”,抓成本控制、员工培训、IT系统建设……危机过后,汉庭是最早走出危机的企业之一。2010年3月,汉庭顺利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超过10亿美元。
201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