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大学同学万辉介绍我认识梁建章,那时他在甲骨文公司(Oracle)工作。我们闲来无事经常在周末出去旅游。有一次,建章从美国看女朋友回来,心情很激动,说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正如火如荼,我们是不是也一起搞个试试。
当时,我自己经营一个小公司,挣点儿小钱,但不管怎么努力也做不大,正琢磨着如何实现高远的志向呢。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创业。我们又拉来了从事金融的沈南鹏(巧得很,南鹏也是万辉介绍认识的)和从事旅游业的范敏。大家志同道合,一起开始了创业——携程旅行网。
当时,创业的主要动机就是想借助互联网的浪潮,多挣点儿钱。当然,其中也有理想的成分,想要做点儿什么来证明自己,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就是说,这是四个不满于现状、有些莽撞的年轻人被趋势所刺激,还带些理想主义,追逐财富梦想的平常的创业故事。
商业模式也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创新,只是仿照美国亿客行(Expedia)的模式,先从内容开始,然后靠订房、订票获取利润。那是个凭着一份能够讲得通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融到钱的年代。我们的商业计划不如门户网站那么激动人心,但凭着我们四个还不错的资历,拿到风险投资还是可以的。
第一笔钱是具有远见的IDG投的,而且从此开始,他们一口气投了三个我参与创办的企业:携程、如家、汉庭。这不能不说明,在疯狂的年代,依然有聪明人和明白人。
公司从卖景点门票开始,到零售旅行社的团队保价,尝试过几个盈利模式。当时旅行社、机票代理都很厉害,不一定看得上我们,接触了几个订房公司,规模倒是不大,也在盈利和规模化之间挣扎。我们利用互联网这个好概念,吸引了部分行业精英。千里马软件的郑南雁、商之行的吴海和他的团队就是这么加入的。之后通过互联网的高溢价,我们并购了当时最大的订房公司——现代运通,王胜利就是在这次并购时加入的。携程从此走向了以订房为主的业务模式。
我们几个创始人始终坚信,做企业一定要赚钱,光靠点击率和风险投资的钱来维持企业是不靠谱的。这也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拼命寻求盈利模式的原因。
在碰上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误打误撞上了“鼠标加水泥”(互联网—订房中心)的模式。风险投资的最后一笔钱救了我们的命(包括凯雷和IDG),使我们能够支撑到盈利的那一天,然后再上市,实现辉煌。
有人说,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这些投资人都是“吸血鬼”,贪得无厌。有些人对投行等中介机构印象也不好。
这里,我想借机说一下我的观点:商业是一条有机的价值链,所有的环节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利润分享和共存共赢也是必要的,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关键是心态。有些创业者患得患失,总感觉别人占了便宜。在融资的时候到底如何定价,没有固定的标准。虽然有现金流贴现、PE或EBITDA倍率(EBITDA,指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等技术方法,但许多时候是靠双方的感觉。上市定价也是一样,共赢、长期、稳定发展才是根本。
关于泡沫,许多人批评、诟病较多。实际上,聪明人借助泡沫可以做好多事情,比如融资、网罗人才、免费吸引眼球和关注等。
有泡沫的时候,融资一定作价不低,再精明的投资人也很难抵御泡沫带来的冲动和疯狂。他们离股市更近,更容易受到股市起伏的影响。泡沫中能否拿到钱,可能决定了企业的生或死;泡沫中也必然得到高估值,创业者是不会吃亏的。
像互联网泡沫,曾吸引很多人投身互联网事业,有些从外企出来(像建章和南鹏),有些从国企高位下海(像范敏),没有泡沫的“煽惑”能行吗?我看比较悬。
不管是互联网泡沫还是房地产泡沫,都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重点。借此推广自己,增加知名度和曝光率,何乐而不为呢?携程网在互联网泡沫中虽然不及门户网站出风头,但也风光不小,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前文提及,携程的创业中,我们始终坚持任何商业机构都要挣钱,因此苦苦寻求盈利点,从卖门票到卖旅游团,再到酒店订房。我们在1999年就有了自己的“800”预订电话,2000年确立了绕开支付与配送的酒店预订模型,2002年就实现了盈利。
待到互联网泡沫渐渐过去,资本市场开始回暖的时候,携程第一个冲出去,2003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今天的市值将近60亿美元。
2011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