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和谐与统一

我是一个理科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由于对人文的喜好,也读了很多文科的书籍。大学期间比较安静,文学、哲学书籍读了不少,以西方的居多。中年以后回过来再次学习、领会中国古代大家们的东西,自己也冥想打坐,跟高人请教。

这篇文章是对我所学、所悟的整理。浩瀚书海,万千学问,归根到底一句话,都是相通并和谐的。

东西方的相通

我们强调东西方的差异,强调各自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强调各自的文化遗产,而忽略了彼此之间的一致性。

这使我想起了著名的禅宗公案,关于慧能和神秀两个流派的争论,历时上千年,似乎至今尚无定论。且看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某种意义上,中国人走的是慧能的道路,西方人走的是神秀的道路。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最后影响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面貌。

“时时勤拂拭”,微积分即类似这样的工具,哥德尔就是这样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这样,整天琢磨,走的是实证、逻辑、数理的路。而中国人讲究的是方便法门。东西方在求道的途径上走了不同的方向,但都探寻到了道的真谛。

中国人走的是“写意”之路,中国的画是山水画、意象画,诗也是意会的。西方的绘画是运用透视法等手段的写实派。

不管是慧能还是神秀,两条道路都可以通向真理,都可以得道。强调任何一方,就是“分别心”。八万四千法门,应人、应时、应事度人。虽道路不同,到达的是同一个山顶,看到的是同一片风景。

哲学的相通

哲学也是相通的。不管什么流派,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只能得到绝对真理的某个切片,但都是真理的一部分。

从前面的讨论里我们也看到,西方的诸多哲学大家,虽然用的词不一样,实际上说的道理差不多。但是,我个人相信这个世界首先是一个观念的世界,然后才是实体的世界,观念是第一性的。

各种哲学,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路径不同,到达的依然是同一个顶点。

宗教的相通

不同宗教的很多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通的。

且看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其主张就有很多相似之处——

道教:静,定,慧。

佛教:戒,定,慧。

宗教和哲学的相通

再看看哲学上对于理想人类的描述,如尼采的超人、王阳明的圣人、老子的圣人、孔子的圣人,这些也跟宗教颇有相似之处。哲学、宗教都是探索真理的法门。

这些觉者、圣徒、圣人都是能够悟道之人,他们看到了逻辑之外的东西。

通过前几章的讨论,我们已经了解了科学、哲学和宗教的诸多相通之处,这里不再赘述。

人类习惯将知识分门别类,归为科学、宗教或者哲学。其实,早期的大家们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甚至是宗教的启蒙者。他们都是真理的求索者,法门不同而已。只是后人分门别类,各冠以不同的名相。

此外,还有两个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二是真理的难以言说。

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和文字有其局限,即使科学如化学和物理,甚至连人类表达的最高形式——数学,都是有局限的。描述宇宙的通式微分方程大部分无法有精确解,一般无通解,也验证了我们认知的局限。

这就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到达绝对真理,无法洞察全部真理。

真理的难以言说

真理难以言说,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其准确性和精微度并不是百分之百的。

康德说:“事物是具体的,是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个东西怎么可能一致?”

我这里引用《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来更生动地说明语言文字的局限之处: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7BEbjuTw92kmnjN+WrSv2SG8N2Me9gmbZ1d6xzzckkH7AhhT7NuWeRNlOrW7d1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