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界是什么

从古到今,无数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世界是什么?也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哲学家的思考

我们先看看哲学家怎么说。

柏拉图

柏拉图的宇宙观是这样的: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活动的结果。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是个很重要、很有意思的大学问家,他不仅对宇宙感兴趣,同样也对爱情感兴趣。我们来看看他的爱情观。“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指身体与灵魂的统一。

2.柏拉图式的爱情强调爱情高于性。

3.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暗示着性与爱情、爱情与婚姻、性与婚姻的功能独立性,也就是可分离性。

4.柏拉图式的爱情认为,爱情不过是通过爱慕一个又一个美的身体而追求美本身,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理想。爱情说到底是属于理念世界的东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柏拉图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男女的神话。起初,世界上有三种人,太阳之神代表的男人,大地之母代表的女人,以及月亮代表的阴阳人,阴阳人有两倍于人的官能和力量。宙斯为了削弱人类,把人劈成两半。这样一来,一方面人类个体只有原来的一半那么强大,另一方面人类的数量加倍,能更好地侍奉神族。所以,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原始男人和女人的后代有同性恋倾向,原始阴阳人的后代有异性恋倾向。

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残余,我们本来是完整的,我们企盼并追求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爱情。全体人类实现幸福只有一条路,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

我们还是从爱情回到宇宙。

柏拉图认为宇宙是一个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的。宇宙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

柏拉图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组成,而每种现象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世界只有两样东西,一是理念,一是现象。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虚幻的,是“微弱的影子”。

《理想国》里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说明这个观点。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自己身体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枷锁并且摸索出洞口,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说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这个人简直愚不可及。囚犯们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关于现象的多变性,物理学上解释得很清楚了,而佛教也持同样的观点。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后代许多哲学家都围绕着它做文章,其本源还是柏拉图的提法。

康德

康德的哲学体系主要由三大批判构成——《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分别探讨了认识论(真)、伦理学(善)以及美学(美)。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上帝、自由、灵魂等超自然的东西属于自在之物世界,属信仰范围。

这两个世界,通过审美判断来沟通。

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我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即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康德的上帝观: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为了维护道德,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

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有一个无法被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该假设必须成立。

因为上帝超越了人的理解,在无解的那个区域里面,在黑洞或暗物质里,我们没法感知,只能假设。而这个假设是按照这个世界最完美的表象做出的,这就是康德所谓“道德”。

在《判断力批判》里,康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审美经验: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与崇高(壮丽之美)。

自然之美是不计利害关系的,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是有形式的,是能令人满足的。

跟自然之美相对应的是人为之美,也就是艺术之美。它与自然之美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自然之美是自然给人的,艺术之美是人给自然的。

壮丽之美又可以分成数学的壮丽之美与力学的壮丽之美。

黑格尔

黑格尔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三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但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表现形式。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但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句话挺有意思,过去的人没讲过。我们就是绝对精神本身,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

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世界由意志和表象组成。

表象和意志是同一的,共同构成世界。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

世界是什么?上述四位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们列出来对比一下。

柏拉图:理念世界,现象世界。

康德:自在之物,现象界。

黑格尔:绝对精神,主观精神。

叔本华:意志,表象。

他们四位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宇宙)的理解,用词不一样,但意思差不多。这样就把西方哲学打通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深奥的东西。每个人在自己的假设和名相(用来描述和区分事物的概念和名称)之上建立自己的体系,形成各种流派。

尼采其实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只是在叔本华的“意志”上加了两个字,变成了“强力意志”。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有办法的、无可奈何的、悲观的。尼采认为不是这样的,要强力意志,要变超人,于是提出了“超人”精神,这是尼采哲学的根本。尼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得非常优美,值得一读。

科学和神话

关于宇宙的起源,科学是这么说的——

在137亿年前,有一个大爆炸奇点,几乎无限小,几乎有无限的密度及热量。有一天,因为未知的量子效应,它爆炸了!爆炸力使其在几个普朗克时间内变得跟橘子一样大。过了137亿年,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因为未知的量子效应”,量子几乎是最小的物理单元了。我们人类也来自LUCA,是一个细菌吃了革兰氏阴性菌,生成了线粒体,慢慢繁衍而来。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那么奇妙,非常小的一个扰动,就会引发根本性的演变。

按科学家们的推想,是一种量子效应引发了爆炸。

大爆炸奇点的能量=全宇宙的Mc²+全宇宙的E。这么庞大的能量,足以瞬间将宇宙加到十一维,并且十一维(本是一个点)会扩大到极大。随后能量会逐渐凝聚为质量,也就是说能量发生亏损。宇宙会变成十维,接着九、八、七、六、五、四,直到今天,是三维及一个时间维(四维)构成的宇宙。

神话是这么说的——

盘古开天。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了。只听一声巨响,黑暗渐渐分散。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便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极大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滋润万物的雨露。

《圣经》的《创世记》载,在宇宙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黑暗笼罩着无边无际的空虚混沌,上帝那孕育着生命的灵运行其中,投入其中,施造化之工,展成就之初,使世界确立,使万物齐备。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这创造的奇妙与神秘非形之笔墨所能写尽,非诉诸言语所能话透。第一日,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上帝将光与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于是有了晚上,有了早晨。第二日,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隔开。”上帝便造了空气,称它为天。第三日,上帝说:“普天之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于是,水和旱地便分开。上帝称旱地为大陆,称众水聚积之处为海洋。上帝又吩咐,地上要长出青草和各种各样的开花结籽的蔬菜及结果子的树,果子都包着核。世界便照上帝的话成就了。第四日,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管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普照全地。”于是上帝造就了两个光体,给它们分工,让大的那个管理昼,小的那个管理夜。上帝又造就了无数的星斗,把它们嵌列在天幕之中。第五日,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鸟在天空中飞翔。”上帝就造出大鱼和各种水中的生命,使它们各从其类;上帝又造出各样的飞鸟,使它们各从其类。上帝看到自己的造物,非常喜悦,就赐福这一切,使它们滋生繁衍,遍布江海湖汊、平原空谷。第六日,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于是,上帝造出了这些生灵,使它们各从其类。上帝看到万物并作,生灭有继,就说:“我要照着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派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本意让人成为万物之灵,就赐福给他们,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地上的一切,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活物。”第七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上帝完成了创世之功。在这一天里,他歇息了,并赐福给第七天,圣化那一天为特别的日子,因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创造,歇工休息。就这样,星期日也成为人类休息的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帝就是这样开辟鸿蒙,创造宇宙万物的。

一个是中国的神话传说,一个是基督教的《创世记》,一个是科学的理论。这三个版本,去掉细节和名相,几乎是一模一样。

道家思想与微积分

中国古代的老子也在《道德经》里写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就是混沌。

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量子就几乎是个“无”,极高的能量、极大的密度就是“有”,万物由此而来。

他又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段将“道”和“名”定义得很到位。在大爆炸前,宇宙确实不可知,也不能言说,当然是“无名”。

老子接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阴阳”的概念,也就是二进制。

老子在那个年代基本把世界的秘密讲清楚了,和盘古开天、基督创世、宇宙大爆炸是一回事。所以智慧不分远近,神话也不是那么荒谬,有其深刻的寓意在。

到17世纪,有一个欧洲人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还创立了微积分。

微积分的创立很重要!整个微分方程建立在微积分基础上,没有这个就没有近代数学的基础。数论、几何论都是在微积分的基础之上才建立的。

莱布尼茨说:“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莱布尼茨应该是受中国“阴阳”概念的启发而提出了二进制。他曾与一个从中国回来的牧师交流,这位牧师带回很多中国的书籍,跟莱布尼茨切磋,讨论过阴阳的话题。过了一段时间,莱布尼茨提出了二进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二进制来表达就是:0(道)、1(一)、10(二)、11(三)……111(七)……

“三生万物”就是后面的无穷变化,无非是前面几种变化的组合扩展而已。

莱布尼茨认为“7”是一个最完美的数字,上帝用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而且代表“7”的二进制数字是111——三个“1”,三位一体啊!

莱布尼茨还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且看他关于上帝的证明:要确定地了解一事物,则要了解其原因;要理解这一个原因,又要追索该原因的原因;如此类推,则世界的确定性知识不可能是一世界之内的动因,而是一超越的形上因,这个必要设置的形上因就是神。

这跟康德的观点有点儿类似吧。康德为了维护道德,必须假设上帝的存在。

莱布尼茨说:“我们这个宇宙是某种意义上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神是单凭其至善而创造这一个世界的。”这里的“至善”简直就是康德“道德”的翻版了。康德的“道德”跟我们世俗的道德是两回事儿,它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审美观。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是因为“善”创造了这个世界,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他说的“善”也不是善良的善,你可以理解为“完美、和谐”的意思,所谓“至善”。 atwLCElBPK3eeE3iHsHMW1Y91pa6M+m5O60jd89YHvrgk0iKmXDmWzWSTm7W2Gk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