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矩”表示法则,也就是规矩的意思。规矩其实就是制度。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制度的。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早会定制度,而且把制度定得最严密的民族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所以孔子对他很尊敬。
有人批评我们中国的法令不够周严,变来变去。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如果问国有企业的老总:你觉得我们的法令不够周严吗?他的回答一定是说规定太多了,把我管得死死的,根本就动弹不得;如果是问民营企业的老板,他却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尺度,没有什么规矩,任何事情都可以做。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作规矩?有些国家的人用文字定出来的法令规章,它是死的;我们中国人用文字定出来的制度,却是活的。中国人理解规矩的麻烦就在这里。同样的交通规则,有些国家的人眼里是一清二楚的,在某些中国人看来却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
中国人有制度,但是不可能严密,因为它要保留相当大的弹性。否则的话,制度就把一个人从头到脚捆得死死的,使他动弹不得。所以,中国人的规矩一定是有弹性的,没有弹性,就无法得以执行。
举个例子。某公司规定:上班时间禁止看书报、杂志,违反规定者一律罚人民币300元。这个规定非常清楚,也十分周严,但恐怕没有一个主管或领导敢去执行,他会说:“我才不管他呢!”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你照章处理,把他抓过来处罚300元,你不是好的领导,可能是最差的领导。因为你向上汇报的时候,你的上级就会很轻松地说:“做人不要度量太小,你大概是看到他平常表现很好,所以抓到机会就整他,没有必要。即使想把他整走,也轮不到你呀!”我们照章行事,经常会被上级认为我们在趁机整人,这样危险性更大。而且员工在看书报杂志,你一抓他,他就叫冤枉:“我根本没有看杂志,是因为某某平常看我不顺眼,所以陷害我。”这样,你更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许多年轻的主管很天真,总认为自己一切照规定去做,应该是没有错误的。如果这样理解,那你真的错了。
我们任何一个组织都是要有规矩,是不能违反的,家有家规,帮有帮规,组织有组织的规定。规矩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不了解规矩的人,根本不知道怎么活动。我们很早就明白,一个人如果不守规矩,基本上就不应该享有自由。不守规矩表示不守本分,这种员工就不应该享有自由。因此可以说,法则、规矩、办法和规定等,都是用来约束这些不守本分的员工的。
有规矩才有方圆,没有规矩就是乱搞一通。规矩是因时代而改变的,但是不管怎么变,规矩一定要有弹性。我们在这个弹性里面去拿捏,让大家都合理地遵照法则规矩,就是絜矩之道。
前面说过,絜矩之道的“絜”字,意思是审度。“絜矩”即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这种审度事物的道理,借以将心比心,使大家都能够用合乎规矩的方式,叫作絜矩之道。
一个人最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常常要动脑筋。一个人的智慧就是从不断动脑筋中得来的。一个看到规矩就完全照规矩行事的人,他是不太会动脑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要看到“此路不通”就回头走的人,他是完全没有机会的。天底下只有中国人看到“此路不通”,他会审时度势、合理应变,然后继续往前走。
我们现在常常面临两个很重要的选择,一个叫随机应变,一个叫投机取巧。但我们中国人千万要记住,所谓的“正道”“大道”“中道”,就是你只可以随机应变,绝对不能够投机取巧。
所以,絜矩之道就是抱着随机应变的心态,来找到此时此地的守规矩的合理方式。道理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