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管理的对象,有人力、财力、机械、方法、物料、市场、士气、信息、环境及管理哲学等十大项目。但是我们不主张把人当作管理的对象,因为所有管理对象都有赖于人力去完成,所以人本身不是资源,而是能够运用各种资源的主体。
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事、管物、管人以外的资源。把人纳入管理的对象,就相当于把人当成物。这是东西方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在西方的人力资源观念中,人被当作人力资源去利用、去处理,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这种观念把人看成和物一样,严重违反了人性。
人和动物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于万物之中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最高,人性需要受到尊重。如果把人当作一种资源,他就没有自主性,没有尊严,也就表示看不起人,这实在是一种大不敬。
“敬”就是让对方感觉到他受到了尊重,而人力资源则无法显示对人性的尊重。我不主张公司设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反,应改为组织人员发展部门。因为组织是由人员组成的,不是由物料组成的,人员有潜力,都需要发展,我们一起来共求发展,而且要和组织的成长同步,大家就会都有面子,这是非常人性化的。有些公司已经将“人力资源管理”改为“组织人员发展”,这是值得高兴的。
人是不喜欢被人管的。我们一开口就说“你凭什么管我”,“不要你管”,或“你管那么多干什么”,我们都是这种态度。我没有听到过一个人会说:“赶快来管我!”人天生对被管是非常抗拒的。有些国家的人讲权利、义务,你该管我,我该让你管,就要照这样做,没有什么抗拒的态度。中国人是如果你少管我,我可能还多做一点;你越想管我,我就越偷懒,最后把你气死。我觉得有些人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不说话,却会想办法把你气死。
中国人最要紧的就是面子。现在很多做学问的人都会说“面子不重要”,那是他们不了解人性。一个人活得连面子都没有,那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有面子,动物没有面子。
一个爱面子的人很好管,一个不爱面子的人,你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不要了,你就无从管理了。人可以“理”,就是因为他爱面子。我们要利用人类的弱点——爱面子,你应该多捧捧他,安慰安慰他,多听他的意见。我发现多听人家的意见,是非常管用的。你最后不一定听他的,但是你给他讲话的机会,他就很高兴。
台湾地区有一家纺织公司,想到菲律宾去投资。有一次正好我在场,该公司的董事长居然问一个扫地的工人,说:“老王,我们公司想去菲律宾投资,你觉得怎么样?”老王就回答说没有意见。扫地的工人走了以后,我就问董事长:“你干吗问他?”他说我明知道他没有意见,但我还要问他,这样他就会感到很有面子了,然后他出去就可以对别人吹牛了,以后扫地就会扫得更干净。这位董事长就是一位非常懂得人性的管理者。
中国人问你问题的时候,他大多不会听从你的意见。他只是争取你的支持,争取你的同情,让你觉得有面子,如此而已。西方人问你意见,就是想听你的意见。我们很多行为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把西方人的行为硬套在中国人身上。曾经有一些中国企业盲目学习西方,讲求人力资源,把人归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没有掌握到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管理要有效,一定要配合人性的需求,顺人性而为。西方的人性论,喜欢从看得见的部分入手,譬如性向测试、智力测试、人格特质等来加以评鉴。我不相信那样做对中国人是有用的,因为在做实验、做测验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和西方人完全不一样。西方人是别人问什么,他是什么就答什么,中国人不会。中国人是别人问什么,他先想怎么样答分数会高一点,就怎么样答,跟他自己真实情况一点关系都没有。因此测验出来的结果一般不会十分准确。所以,尽管调查问卷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对中国人来说没有太大用处。
如果你问西方人:“大家对我们提供的午餐满不满意?”他们是很客观的,满意就说满意,不满意就说不满意。中国人不会这样做,中国人会想:如果说满意,那明天的午餐就可能更差了;统统说不满意,明天的午餐才会改善。如果问收费是不是太高,中国人一定会回答说太高,没有人会说太低。有些人是比较冷静、客观的,他有什么就答什么,希望这个信息有一个公正的结果。有些人是考虑有利性大于公正性,而对自己有利才是最要紧的。我们要小心这一点。
那么,一个人的性向可以用调查问卷来测试吗?不可以。那样人岂不是变成了机械?人是有机物,不是机械。机械是弹性很小、没有变动的,人是情绪变动非常激烈的。西方早期的“X理论”认定员工都是为了金钱、面包而工作。没有钱给员工,他就不工作,就是我们常听到的:“No money, no work. No work, no money.”其实人真的这么简单吗?我想不是的。但是这种“X理论”在西方管理界曾经盛行了很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