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管理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算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位置,事实上也需要经过一番奋斗,不可能凭空坐享其成。
我们常说创业维艰,而守成也实在不易。无论是创业时期还是守成时期的管理者,都各有其难处,并非局外人所能够理解的。因此有人说,是好几世累积下来的福分,才有这么好的机会担任管理者;也有人说,这是积欠了好几世的债务,这一次必须努力偿还。想来各有道理,很难判断孰是孰非。不过,我深信,经过用心的学习、细心的调整,以及好心的判断,各位管理者都可以成为享福的管理者,而不是还债的苦命人。就算原来真的是还债的,也不需要经由什么改运、花钱消灾、长期膜拜,不断参与相关修炼活动,只要用心,也能够彻底转化自己的身份,变成享受福分的管理者。
管理者的用心,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将《易经》所说的道理用在经营、管理上,便能收到成效。
《易经》的道理,固然十分古老。然而事实证明,科学愈发达,大家愈发现《易经》的道理不但真实,而且可以信靠。如果科学愈发达,愈证明《易经》所说的道理有问题,或者不符合现代的需求,那么,《易经》很可能已经为众人所遗弃,不再有人那样热心地研读了。
大家用《易经》来占卜、算命、看风水,不过只是小用;真正的大用——用《易经》的道理进行经营管理,反而被忽略了。用《易经》的道理进行经营管理,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经营的绩效,增加管理的效益,对大家都有好处。把《易经》的道理应用在经营管理方面,使其成为管理者修己安人的依据,也是改变命运的法宝。
相信大部分管理者都已经在依据《易经》的道理行事,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暗合易理。因为长久以来,我们已经把深奥无比的易理,简化成很多广泛流传的俚语,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无论读不读《易经》、懂不懂易理,有没有接触这一本时历三古(上古、中古、下古)、经由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整理出来的人类奇书,运用《易经》的道理都已经到了十分自然的程度。
什么叫作自然?不知其所以然,却能够在言行上表现出来。这种不知其然而然,才叫作自然。
自然表现出来,就称为率真。因为《易经》所说的道理,原本是宇宙之间早已存在的事实。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只要率真,不作假,不存心变花样,大多合乎易理。
管理者的细心,最好表现在“不要立即做出反应”。凡是听到的或者看见的,不经过大脑思考,马上接受或拒绝,便是不够细心。是不是应该想一想,经过反复地思考,甚至尝试一下,看看是否合理?至少也要动动脑筋,看看怎样用在实际的言行上,才不致引起反弹或抗拒?
管理者要做出任何改变,都必须预先想好步骤,考虑可能出现的反应。然后按部就班,逐渐加以调整,以期事缓则圆,取得圆满的效果。
调整的结果,管理者都要以好心的标准加以判断。好心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也就是合乎天理的心态。所以俗称“天良”,其实便是良心。
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说起来有两件事:一是回顾,二是前瞻。回头看从前,看到经历过的种种艰难;向前看未来,是不是一片光明呢?
未来是不是光明,取决于我们的目标是不是光明正大。管理者以仁义为目标,自然凭良心判断、调整的结果,产生良好的成效。
管理者的仁义,必须安放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向外求取。孟子说过:“由仁义行,非行仁义。”管理者最好以仁义作为判断的标准,而不是向外标榜仁义,或者用仁义来包装自己的言行。
期望管理者能够厘清自己的经营理念,立定“替天行道”的志愿,分清楚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我更期待管理者能够成为仁义的管理者,而不仅仅是有权威、能赚钱的企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