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懿老师:
您好。
我是您的读者,最近被一段疲惫的关系困扰。
是这样,我今年28岁,在一家公司做运营,过着和每一个普通杭漂相似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虽然谈不上有多满足,但上班忙忙碌碌,下班吃吃喝喝,也没时间想那么多。
可是,这几个月以来,我闺蜜来到杭州,就像在贫尼的心湖里砸了块大石头,让我不得不去感知这“涟漪”。
我们是中学同学,都是有点小聪明,但不怎么爱学习的那种,表现在成绩排名靠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跟优等生玩不来,也融不进“后两排”。我俩的友情也因此更加牢固了。那时候的快乐和烦恼都很简单,她的烦恼是“数学差一分及格”,我的快乐是“和暗恋的男生擦肩而过”。
我们上了不同的大学后,也是一天24小时为对方“在线”。大三我嚷嚷着说工作难找,试试考研,她说懒得考了,打算直接出去读MBA。
后来,她去欧洲读研了,而我考研失败,被毕业大潮随机冲到了杭州。我忙着找工作,她忙着适应新生活,有了“时差”。
我们的联系从每天视频,变成每周语音,最后成了朋友圈点赞之交。她的动态越来越“高级”:去看切尔西花展、去听齐泽克的讲座、去大英博物馆打卡……照片里笑颜如花的她,好漂亮,好自信,也好遥远。
遥远到,我连心里偷偷泛起的柠檬味,都觉得是自己无理取闹。
刷到她晒的意大利某悬崖酒店的brunch时,我正在为转正后的第一次涨薪暗自开心,计划晚上下班去盒马买桶小龙虾犒赏一下自己。
她活在我的诗和远方里,而我活在自己的“real world”。
后来我就习惯了,因为我意识到,我们不再是闺蜜,不再有交集,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而且我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我们是没那么富,但怎么不算幸福呢。
但我也是没想到,半年前她居然回来了,来到杭州,我所在的城市。于是,我俩又像强扭的瓜一样,被迫“绑”在了一起。
她说还没想好,是去大厂谋个职位,还是自己搞点事情,再考察一下。她三天两头找我玩,亲密的好像我们昨天刚一起溜进班主任办公室偷看成绩。
当我吐槽加班开会害我约会迟到,她轻描淡写地说:“小公司就是压榨人。”我默默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她问我在杭州的生活,我说:“活得就像一只大地鼠,天不亮就出门(当时冬天),钻进地铁,出地铁再钻进公司,等天黑了,再钻进地铁,回窝睡觉。天天如此。”
我为自己的有趣形容哈哈大笑,她摆出一个老外惯有的那种浮夸表情——哇哦。我知道她无法共情,不怪她。
她非要请我吃饭,我选了一家还不错的日料店,她脸上掩藏不住的嫌弃,质疑金枪鱼的品质,搞得我把吃到美味金枪鱼的欢喜,又生生咽了下去。
她转头又跟我说,伦敦XXX(抱歉我没听清)的那家日料店,才真的让人一吃难忘,是XXX(抱歉我不认识)家族开的……我装聋作哑,埋头苦吃。
回家以后我正在为自己选错馆子懊恼,一翻朋友圈,咱们家大小姐已经把晚上吃的饭菜高倍滤镜发到了朋友圈:太开心,回国忙碌中珍贵的闺蜜时光,超好吃的日料,不输伦敦3k的米其林omakase……
Excuse me?!这位大姐?!我真是哭笑不得。难怪吃饭时她一边吐槽,一边哐哐拍照,还说要积累素材,合着是朋友圈素材啊。
还有就是,如今她飞黄腾达,成了海归精英,我还是小小的职场“牛马”。一聊天,她的话题都绕不开“事业”“资本”“出国旅行”,而我的生活则是“加班”“房租”“外卖优惠券”。
以前她远远的“高大上”着也就算了,现在却每天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时刻提醒我“牛马”生活的卑微,连我的小确幸都显得可笑。
筱懿老师,您说吧,我这不算庸人自扰吧?值不值得为此烦恼?
——包邮区的王祖贤
包邮区的王祖贤:
你好。
小姑娘,你的来信太有趣了。
希望我的回信,能消解一些你的烦恼。
先跟你分享下我最近遇到的一个事儿。
因为工作原因,我要在上海居住一阵子,于是好友叫上熟悉的中介带我去看房租房。那是一套能俯瞰黄浦江,价值5000万的江景房。我们去看时,前一任租户还没有搬走,布置得很新潮,中介怕我误会现场所有东西都在包租范围内,赶紧解释说:“租的人是个网红,音响、家具什么的都是她自己租的,都要搬走。”还笑着补充,“她连狗都是租的。”
中介看到我和朋友有点吃惊,又说:“这不算稀奇。这个高档小区里的豪宅,一半是业主买了自住,一半是出租,很多网红在这里拍视频、包装人设。”他认识一个女孩,也在上海做网红,用尽各种方式套现,甚至想假结婚,交了三套房的首付。资金链眼看就要断了,因为她根本无法承担起那么多房子的高昂房贷。
一方面她已经焦头烂额,但另一方面,她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呈现的却是年纪轻轻就已走上人生巅峰的房姐形象,住着别墅,晒着房本,一边对上海的老房子如数家珍,一边以人生赢家的人设,传授搞钱经验。
最后,中介在我和朋友的满脸诧异中,说回租房租狗的网红,“上价值”地总结道:“就是一整套完全租来的人生。”
包邮区的王祖贤,你看,神奇吧?
所以,我分享给你的第一点: 你所看到的生活,可能50%都是表演。
就像你的小闺蜜,现实中吐槽金枪鱼品质,转头晒图“不输伦敦米其林”;现实中和你尬聊,朋友圈却是“珍贵闺蜜时光”,是不是网红的翻版和社交媒体的套路?
你看过《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吗?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虚假世界中,周围的一切都是道具和表演,包括他的妻子、邻居和同事。
但现实中,“楚门的世界”却是非常真实地发生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都在扮演着“完美人生中的理想自己”。
分享给你的第二点: 退出她的剧本,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推荐你有空看看。他在其中提出一个观点,意思是,生活就像一场舞台剧,每个人都在舞台上表演。
但是社交媒体把这个表演放大了十倍、百倍。你的小闺蜜可能并非故意装腔和炫耀优越感,她只是陷入了这个时代的集体表演焦虑。
毕竟,每个内核不够强大的人,都害怕自己的生活看起来不够精彩,尤其在你这个对她知根知底的老同学面前,更是难以卸下“海归精英”的偶像包袱。
你自嘲像“大地鼠”,但我觉得这个形容特别可爱。
“楚门”这个名字,英文是true man,真实的人。那是生活在“完美但虚假”人生中的楚门最渴望成为的。精心包装的世界里,真实反而最是奢侈。
而你的“real world”,当然会有种种bug等你修补,但人活着,最珍贵的不就是这份真实吗?为涨薪开心,为小龙虾满足,为加班烦恼——这些真实的情绪,笑泪都是意义。
分享给你的第三点: 警惕身边过于年轻的“人生赢家”。
真正的赢家,没时间天天晒日常。何况,他们晒的不是生活,而是“想让别人看到的生活”。但是,越是用力表演完美的人,往往活得越不轻松。
真正事业有成的人,不是在发朋友圈,而是在解决问题;真正财务自由的人,不是在炫耀消费,而是在享受生活;真正内心富足的人,不是在收集点赞,而是在关注自己。
或许,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你和你的闺蜜还是会渐行渐远;又或者,你们放下角色和剧本,链接了彼此真实的现在,成为真正的朋友。
祝,
一如既往,活得真实有趣。
你的朋友:筱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