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离原生点的距离,代表一个人的力量

亲爱的筱懿老师:

我最近有点沮丧,觉得这个世界的鸿沟,根本不是靠努力就能跨越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原来在出生时就注定了。

回想7岁那年跟着父母移民时,我连ABC都认不全。从小爸妈挂在嘴上的话,就是背井离乡来美国都是为了我,每天重复着“中国孩子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一条路”的说法。

毫不夸张地说,我爸我妈的美国梦,就是我的藤校梦。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爸妈努力挣钱,我努力读书,我如愿申请到了某知名商学院。爸妈十分欣慰,我也有点沾沾自喜,直到——直到真正入学,我才发现,有些东西和我想的不一样。简单地说,别的同学好像都是家里有皇位等着要继承的。而我就是单纯的成绩好,拿到了奖学金。

同学们的爸妈要么是高管,要么是高知,或者是高官,甚至是亿万富翁,已经超出了我认知范围的财富水平。还有什么信托基金、贵族头衔,我感觉像走进了美剧。

他们能来上这所商学院,也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全家的托举、爸妈的期望、拼尽全力、挤破头,等等,就好像是很无所谓的一个选择。

我听到一个美国同学说,他来这所学校,是因为他们一家人,包括很多亲戚都上这所学校,也就来了。拜托,这是多少人做梦都想进的名校,他轻描淡写得好像学校是他家的私塾一样。但他叔叔确实是杰出校友,给学校捐钱的那种,照片挂在荣誉墙上。

有一次在小组讨论时,有个女同学直接拿出国内某名企的案例来做作业,我才意识到她的姓氏,不出意外那正是她自己家的公司。

很多来自中国的同学,从小接受的都是国际化教育,优渥的家境不输欧美同学——LV的包包、Prada的裙子,她们有很多很多,在她们身上有种平平无奇的感觉。因为对她们来说,那些就是平平无奇的东西,而不是我眼中的奢侈品。我想起去年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一个名牌钱包,想起我收到时开心地尖叫,啊,我真的感觉自己好渺小。

她们都很自信,而且漂亮,和欧美的同学打成一片,一起短途旅行,一起拍vlog,一起去健身房,一起打卡网红餐厅,朋友圈里都是和她们一样穿戴华丽、妆容精致的女孩。而我依然是那个背着书包,拎着电脑,在图书馆和教室之间来回穿梭的,只会学习的女生。

尤其是,在美国同学眼里,我是中国人;而在中国同学眼里,我是美国人。一言难尽。

但这些我不想跟爸妈说,怕他们伤心。从小我就是爸妈的骄傲,热爱学习,礼貌得体,走哪儿都带着一本书。以至于我妈的美国同事们误以为中国小孩都这么乖巧。拿奖学金,凭自己上名校,是我所有的骄傲,在她们面前是如此不值一提。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我为什么要读商科,为什么这么不自量力,为什么这么单纯甚至愚蠢?

但我想说的是,她们大多数也都很好,可越对我好,我就越纠结。我并不嫉妒她们,因为大家本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我真的要结交这些人吗?我只是短暂地经过她们的世界,那里从来不属于我。

很想请教老师,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我该怎么和这些上流社会的同学相处?

——Fiona

Fiona:

你好。

看你的来信,读你内心的纠结,仿佛见到20岁的我自己——那时的我,总在意“别人怎样看我”,而不是“我想要什么”。

所以,我陪你换个思路,不要质疑自己,而是自问三个问题:

第一,20岁的我,最想得到什么?

第二,能付出什么?

第三,不可失去什么?

带着自己的需求,再去人生的牌桌上抓牌。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拟定三重策略:

上策是,积极交互。

你当然可以去和这些同学去做一些更深入的交流,看看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不是攀附和势利,任何关系的本质都是一种交换,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如果你学习成绩很好,你就能在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汇报演讲中给到他们很大的支撑。而你的跨文化成长背景,看似找不到明确的归属,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你懂得中文的含蓄,也懂得英文的直率,拥有东方的集体协作意识,又拥有西方的个体创新思维。

如果你愿意,那些在他们身上、在你眼里闪光的,就不会是信托基金、贵族头衔,更不会是名牌衣服和包包,而是他们在认知上碰撞的新鲜火花,从家族那里获得的经验信息差,等等,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你充满助益的学习?

我们都说,教育就是让一个人看见更大的世界。你的同学们带给你的对世界参差的震撼,同样也是更大的世界的一部分。

中策是,顺其自然。

当你已经身处这个群体当中,自然就会被这个群体向上的涌动裹挟着往前走,总归不会太差。这是一种群体动能效应。电梯上升时,站着不动也能上行。当个体嵌入优质社交网络时,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会形成结构性推力。

比如被称为“亿万富翁摇篮”的沃顿商学院,一项公开调查显示:在宾大的36位亿万富翁校友中,2/3的人都毕业于沃顿。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弱连接理论”,也揭示了社交网络中隐藏的价值密码:真正带来机遇的往往是点头之交。那些看似随意的浅层互动、走廊里的点头之交、咖啡间的三言两语,也许比刻意的深交更有信息价值。

下策是,敬而远之。

如果你完全不想参与其中,那就算了吧,人很难勉强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说到底,所有社交都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的联结,不是通过勉强改变轨迹,而是因为同频共振产生的吸引力。

守护自我的完整性和内核的稳定性同样重要。在你不能坦然面对这种“鸿沟”之前,不妨就按照你的想法,先拿到一个不错的学业成绩再说。

文学伦理学者杜素娟教授曾说:“ 不要用社会的统一标准来衡量自己,真正能代表一个人力量的,是我们离原生点的距离。

很明显,相比你的同学们,为了抵达名校,你走了更远的路。

所以,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策略,都请先停止对自己不公平的比较。

名校求学的势能机会,可以无限放大,也可能被无限缩小。我认识不少从哈佛毕业的文科生,他们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巨大的成功。相比之下,商学院本身更是一个名利圈和生意圈。这个圈层不是站在门口想进就能进去,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社交攀爬的技能,但现在,你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所以, 请重新建立你对自己的认知坐标。今天让你感到身份困惑的跨文化成长背景,很可能正是你未来领导力的孵化器。

这个世界真正的鸿沟,不在于看到差距,而在于错把别人的起点当作终点。就像20世纪初的可可·香奈儿女士,是把在修道院学到的缝纫技艺,转化成自己的独特审美和时尚语言,在巴黎拥有了一席之地。

祝,

既保持向上的勇气,也懂得适时、适度借力。

你的朋友:筱懿 5QN7xmR4LsSfiuqbVUJ2Fwu84FZLFRlUsSkCFulmXZHPjngueO+BHJI3NUkArN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