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懿:
你好。
我是个很闷的人,这些年一直关注你的文章和视频,比较少留言,去过你的新书发布会,远远地看着,买了书也没好意思上去要签名——看你容光焕发,可自己灰头土脸的,我怕对比太明显。
我和你是同龄人,也有个女儿,也是今年中考。
你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和孩子相处融洽,有能力为父母托底。可是我呢,人到中年,工作应付,身体欠佳,夫妻不合拍,孩子不听话,老人不省心。
说不羡慕你是假的。我其实不是和你比,我只是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要什么没什么,这样的人生实在太失败了。
女儿成绩一直不怎么好,现在中考比高考更残酷,从小就“鸡”不动,反而影响了母女关系,现在说她什么都不听,你说一句她有十句反驳。上次饭桌上,她告诉我们:“哪个中学有个孩子考试没考好,被妈妈骂了,跳楼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老公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女儿脸上隐约有一种得逞的得意,不等我们发话,她又不屑一顾地说:“傻不傻啊,爸爸妈妈,如果我考不上我就去找个班上,去奶茶店、去咖啡店都行。”
我能说什么?只能安抚她:“咱们尽力就行,爸爸妈妈也不愿意你有太大压力。”一时之间,我不知道是该为她的“好心态”感到欣慰,还是焦虑。
这个“号”算是彻底练废了。是的,她的人生她做主,但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拉扯她的意义又在哪里?仿佛这些年我所有的努力,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和老公的感情也寡淡到了比白开水都涩嘴的程度。婆婆去世早,公公卧病在床,老公忙于工作,对女儿管教不多,我觉得就算我们离婚,他也未必会跟我争抚养权。
他在家始终沉默寡言,我们之间的对话永远是“哦”“好”“你看着办”。我有时候想他在办公室也这样吗?还是话都在外说完了,回家就无话可说。
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就是觉得好累。有时候我很羡慕我妈,她70多岁,和我爸几乎各过各的,反倒越活越年轻,刚退休的时候到处旅游,现在年纪大跑不远了,就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去逛街。我妈小腿上有一块很大的胎记,年轻的时候从来不穿裙子,怕难看,上次去看望她,发现她买了好多裙子,还跟我说:“现在不穿,以后还有机会穿吗?”
最近,我的手上又莫名长满了倒刺,我总是下意识地去撕扯,即使小心翼翼,有时也会撕得更深。我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像极了这种倒刺,那是一种密密麻麻的,并不致命却不能忽略的刺痛。
我以为是缺了什么微量元素,上网一查,才知道,原来只是我每天做菜洗碗,却疏于护理的代价,手指背上的角质层太干了而已。
有没有可能,我现在的累和苦,就像手上的倒刺,其实涂个护手霜就能避免?所以如果女儿已经是个失败的作品,那我还困在婚姻里干什么。要不等女儿考完,我们就离婚好了,否则这种苦歪歪的生活,怎么熬得下去?
我知道,我这个年纪不该再问“该怎么办”。只是,在女儿中考前夕的焦虑时刻,还是忍不住想要倾诉一下。
——颜女士
颜女士:
你好。
同为焦虑的中考家长,我们隔空抱一下。
谢谢你来我的新书发布会。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我的“容光焕发”,那可是请了专业化妆师精心化的妆,仔细遮掉疲惫的黑眼圈。而且,为了不辜负读者朋友们的期待,我也是筹备很久,提前一周调整状态,打起12分的精气神,务必在现场充满能量。
读者会一结束,我就兵荒马乱地裹上羽绒服赶高铁,途中回复女儿老师的信息,开导精神紧绷的女儿,问她午饭吃了什么?复习进度怎样?尤其是弱项物理,要不要报辅导班?女儿也是敷衍地答复,迅速地挂掉电话,徒劳我在1300公里之外牵挂着。
你看,咱们中年人的日常,谁又不是灰头土脸的呢?作为老小之间的“夹心饼干”,中年的确是生命挺煎熬的时段。
读完你的信,有三个比较个人的想法,想与你聊聊。
第一, 做任何选择,关键是看向自己,而非取决于外界。
你在信中用“练废了”这样心惊的词形容女儿,自己哪能好过?孩子都很敏感,她又怎会感觉不出?母女关系被这样的评价笼罩,多难啊。
你女儿说要去奶茶店打工,我看到的不是“失败”,而是孩子从未想过啃老,她积极为自己的未来思考出路,虽然语气有点青春期的挑衅,但她可能在确认,自己的生存价值不依附于考试成绩,也是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父母的爱中,能否容得下“不优秀”。
我们做父母的,能不能也换种语气对孩子说:“爸妈觉得身心健康永远排在成绩前面,如果你真正感到快乐,去哪里上班都可以,自食其力就是‘优秀’的一种。”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深知“优秀”有多累。比如,朋友发现我的直播都在中午11点开始,几乎从不在晚上。中午和晚上有什么不同吗?区别很大,中午的直播流量,只有晚上的三分之一。那么,我为什么没有表现得更“优秀”,安排晚间直播以获得更多流量呢?因为我睡眠很轻很敏感,身体素质决定只能早起,不能熬夜,22:30是我的最佳睡眠时间。还有,我们整个团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排在第一位。
所以,熬夜的流量和金钱,都与我们无缘。我们无法保持争分夺秒“all in”的状态,但我们很自足,也坚信“all in”并不是唯一的状态。
人在做选择时,一定基于自己“有什么”“没什么”,以及“坚决不能做什么”。事业如此,婚姻如此,子女缘分也如此。
我的女儿成绩也不优秀,但她不内耗的状态,我更觉得可贵——世界上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常人,我深深接受这一点,不想拿我的孩子跟别人家比。
第二, 觉得“苦”,往往比“苦”本身,更有破坏力。
决定生命体验的,不全是客观境遇,不然苏轼流放到黄州、惠州、儋州,岂不是苦死?哪里还写得出“诗酒趁年华”的豁达。人的情绪受主观心理感受影响更大,一旦有了“熬”的感觉,就更难熬,不可以放任自己活在丧失的痛苦中。
很多读者把我当成一个励志的典范,从失业、离婚、创业失败、净身出户、弄丢女儿抚养权,一路“熬”到人生逆袭。
坦白说,当时我可没有觉得自己很惨,一点儿都没感到煎熬,虽然面临巨大的未知,包括和女儿暂时分离的痛苦,但我找到了写作的快乐啊,获得了新生感,我写呀写,获得感远远抵消了丧失感。
就像此刻的你,与其在倒刺般的日常里撕扯,不如把心力用在发现日常的希望和快乐中,比如给自己买各式各样的护手霜,先解决倒刺,就是一项很大的收获呀。
自苦,才是最大的苦,会让我们丧失能量。
第三, 别“激情离婚”,别“大事潦潦草草,小事斤斤计较”。
恋爱是门艺术,结婚是门技术,离婚是门算术。
不必死守婚姻,更不必激情离婚,深思熟虑自己的处境和得失,再做出慎重的决定,这些思考包括但不限于——对生活的影响,人际的变化,情感的拉扯,财产的划分,可能的债务,孩子、房子、车子的归属,等等。
手上的倒刺,和婚姻的去留,不是一个重量级。
很多人会为买一件东西比较来比较去,花很多时间做小事,大事却仓促地决定,比如找工作、结婚、离婚,但是这个东西花990元还是980元,却会花很长时间纠结。是不是很值得深思?如果我们能为凑个满减优惠精心计算,就不要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仓促落子。
我最喜欢的童话叫《野天鹅》:公主艾丽莎的11个哥哥被继母皇后施了魔法,变成天鹅。她需要忍受荨麻的刺痛和坏人的诬陷,织出11件铠甲,给哥哥们穿上,才能恢复人形。但在此之前,她不能说话,只要说出一个字就会让哥哥们丧命。她由于奇怪的行为被当作女巫,关进囚牢,即使在走向火场的路上也没中断编织。直到被送上火刑架的那一刻,艾丽莎终于织好铠甲,哥哥们得救了,她才说出真相。
这个故事提醒我: 别把过多精力用于解释,别仓促地做出重要决定,但自己的目标计划,一定发挥主体性,努力去争取。
我的原生性格也很冲动,容易情绪上头,做出错误决断。被现实吊打之后,我有意识地调整,想不清就暂停,不在混乱时说话做事。
其实,你身边就有个好榜样——你的妈妈,不遮不掩不自苦,漂漂亮亮、开开心心,比年轻时都洒脱和畅快。70多岁开始穿裙子,本质上是完成从“他人凝视”到“自我取悦”的跃迁,相信你也有被她感染到吧?
记得涂护手霜,顺着纹理剪倒刺,每个生命体都会经历自我修复的过程。
Ps:等我的下一本书,去到你所在的城市签售,我们一定好好聊聊。
祝,
找到生活当中的甜。
你的朋友:筱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