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过度自律,当然不快乐

筱懿姐:

你好。

听说春天是抑郁症高发期,我感觉自己精神也不太好了。

很多时候我也想不明白,我都这么好了,这么努力了,这么优秀了,为什么还是不快乐?

不是我厚脸皮自夸,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常常迷失在长辈的表扬和同辈的夸赞中。

爸妈都是“体制内”,对我管得很严,但我自己可能也是没什么个性和主见吧,属于比较拘谨无趣的人,就一直很乖,成绩不错,出国留学,顺利工作,生活无忧,还入选过本市“under 30的杰出青年”。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应得的。因为我是个很自律的人,很擅长约束自己,对自己有种“紧箍咒”戴久了刻进骨子里的高标准、严要求。

比如我的同事们都是早上才喊着减肥,晚饭时就已放弃,当她们听说我已经好几年基本不吃碳水,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

但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我每天11点按时睡觉,6点起床健身,咖啡只喝美式,一周撸铁,游泳,跑步,普拉提,填得满满当当,不吃外卖,不吃生冷,不吃甜食,做饭连油都按滴放。

什么体重、体脂,我从来没为此忧心过。

每天的生活都是闹钟响起那一刻,就已经安排得井井有条,像极了小学教学楼上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手机里躺着26个待办清单,从年度书单到《得到》课程,和男朋友约会都要提前三天预约。

我不喜欢一切“突发状况”,也不喜欢被所谓的“惊喜”打乱自己的计划。自从某个节日还是纪念日,男朋友捧着一大束花,拦在我去上私教课的路上,要拉我去烛光晚餐,被我拒绝后,他也就不再随便制造浪漫了。

这些年,我习惯了健身的时候耳机里放着电商课程,偶尔看电视剧必须二倍速,生怕“浪费”时间。就感觉自己完全放松不下来,哪怕只有十分钟的空隙,也会想着去干点什么,学点什么。

大家都觉得我活得特别高能量,特别飒,可是他们也都不和我玩呀。喊我吃饭,我说不去,下次人家就不喊我了。我懂。

想起过年闺蜜回来约饭,每上一道菜我就开始计算热量、细数做法的不健康;上周男朋友送我巧克力,我却告诉他成分表第一位是白砂糖。也只有他俩能受得了我。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独来独往,确实也没时间社交。闺蜜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我睡她醒,我醒她睡,每次聊天都有一搭没一搭的。男朋友挺好的,但通常我们各忙各的,有种按部就班就好的默契,很难感觉到那种浓郁的爱意,或者说有多么深厚的情分。

有时候也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活得像一座孤岛,但是每个人都觉得你过得很好啊,包括我爸妈。这时候如果你再叫苦不迭,就显得太矫情了。

呵呵。我这种青春洋溢的衰败,花团锦簇的荒芜,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

爸妈总说,越自律越自由。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却有种越自律越焦虑的错觉——没完成训练,焦虑;没按时吃饭,也焦虑;就连晚睡了会儿,都会焦虑。

最可怕的是情绪,变得不可捉摸,迟到或者堵车,一点儿小事就能惹毛我,虽然我尽量克制自己不表现出来。什么事打乱了我的计划,浪费了我的时间,我都会立刻特别烦躁。

晚上上完课回来,看见小区里跳完广场舞的阿姨们,在路灯下边吃米花糖边唠家常,突然想起上学时有一次,大半夜被同学怂恿偷溜出去喝酒撸串,吹着樱花雨……

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快乐多简单啊。现在我什么都不缺,却弄丢了快乐。

姐姐,求解惑。

——活成Excel表格的米粒

米粒:

你好。

我看到信中的你,就像看到十年前的自己。

坦白说,过度自律,它其实就是一种“病”,至少可以说是一种病态。我深有体会。

比如,我“自律”了9年。这9年里,几乎每天早上都雷打不动地4点45分起床,我的读者、朋友,大家都觉得我可励志了,我也一度这么认为。

后来拍短视频,为了让自己上镜时更好看一点,我又开始强化健身要求,苛刻降体脂,一点蛋糕都不敢吃,一杯奶茶都不敢喝。

现在,和你一样,我发现生活对我的惩罚,就是让我丧失了对快乐的感知力。

所以,我认真反思了下,也分享给你。

第一, 自律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更不是“枷锁”。

我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段经典台词,说的是:“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恨它们;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们生存。”

这是一个从被规训到自我规训的过程。

你觉不觉得, 过度自律,就像是一面看不见的墙,甚至变成了新的裹脚布,重新拿捏了自己的方方面面。

当我告诉一位朋友“我很难感到快乐”时,她说,那是因为你长期抑制了身体中血清素的分泌。

血清素,相当于情绪的“定海神针”。一个过度自律的人,他的精神始终处在紧绷和高压状态,会抑制血清素合成,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所以你才会感到焦虑、易怒,负面情绪一点就着。

快乐这种东西,就像是涟漪漫延开去,变得越来越大。而过度自律,则是给自己设置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收缩得越来越小。

凡事过犹不及。适当的自律,是为了让我们掌控生活节奏,而过度的自律,却把我们的生活框得动弹不得。

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律”的程度,比如我把起床闹钟拨迟了一小时,运动前后也会奖励自己吃点面包和甜点。

第二, 允许自己过60分的人生,失控并不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坍塌。

我看到一条人生建议:能拿到80分就够了,40分也得好好活着,即使得零分,单纯参与也足够了。

就像在这样一个流量时代,我写了很多很多条文案,拍了很多很多条短视频,真正的爆款是非常少的。1/10的小爆款已是难得,至于百万、千万级的大爆款,达到1%就是很高的命中率了。

但关键是,我让自己保持在场的状态。就像一个短跑选手,每天都准备上场,每天都跑个100米。所以,你看,如果拍100条视频,写100篇文章,只出一个爆款,那其他99条是不是都是失败,都是错误?

其实没关系的。 人生的容错率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我们犯下的某个错误,并不至于引起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续失败。

只是天生拘谨的人,总是无意中把“怕让别人失望”当成了人生中的重要命题。常常会表达得过于隆重,而且我发现,我太看重的事情反而更容易搞砸。

比如,前些天,好友要出远门。我因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行程,无法送行。于是我开始想:该怎么表达对她的在意好呢?订一束花吧。我研究了很久,跟花店反复交代用什么花材,要怎样配色等细节。

之后,我又想起,哎呀,送行宴的主办者也是好朋友,要不要再订一束?不然在别人的主场送花,喧宾夺主的。

这两束花,哪束花大了,哪束花小了?费了半天的劲,终于搞定。

结果,当天大雨,花店表示无法把两大束花同时送到,你猜我干了什么?我精心找到两个骑手,务必一起送到。

最后如我所愿,我却依然惶恐。

我把曲折的过程告诉好友,她笑着说:你何必呀,我们这样的关系,哪用那么周折。

所以,人活得不要那么拘谨和紧绷,允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失控”,会帮助我们重建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力,活得更加松弛。

第三, 幸福和快乐无法量化,生命体验更不是待完成的KPI。

人的幸福指数,有着很多元的综合性因素。自律上瘾,更不值得被过度地传扬。

建议你从明天开始,在你的待办清单里加上:每完成1小时健身,允许自己看半小时搞笑综艺(不用二倍速),或者奖励一块黑巧、半碗米饭。

试着跑步的时候不听课程,而是去感受每一滴汗是什么时候流下来的。

每周保留一段“无意义的时光”,比如不戴耳机在公园漫步,研究一下樱花和桃花有什么不同。

还有,下一次,如果别人迟到了,你就刷刷有趣的短视频;遇到了堵车,你就试着看看车窗外的人和风景。

我特别认同社会学家项飚提出的一个概念,叫“重建附近”。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每个人,把自己作为中心,向外延伸500米,和周遭的环境发生互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态圈”。

如何重建附近呢?也没那么复杂,比如周末多出门走走,喝杯咖啡,晒晒太阳,逗逗路边的小狗,菜市场哪家的菜最新鲜,小区边上的小路叫什么名字,遇到楼上楼下的邻居打个招呼……

用心感知当下正在发生的瞬间,和具体的生活产生情感联结,你就不再是一座孤岛。

卡路里的数值无法估量生活的温度,快乐也不需要“杰出青年”的认证。

但生活需要留白。目标完成不是存在意义,正是那些被过度自律挤走的“生活碎片”“无用之物”,让生命体验更加圆满和真实。

愿我们都不要做《小王子》里的商人,忙着数星星,却忘了星光的美。

祝,

收获快乐和轻松。

你的朋友:筱懿 S4Rlkpa1rpAZ9myJf8eYvRV1rEwrx3pycKZiYaIOBcneZMXTyFJ3PurmvQcSR4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