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全盘否定了自己?

筱懿:

你好。

2025年,我立了个flag(目标),就是开始养生,不熬夜,不内耗,不发脾气。但不出意料,过了个年,这个f lag就全面轰塌。这件小事,就像一根导火线,一下子把我拖进低谷。

都说四十不惑,但我怎么越来越惑呢?浑浑噩噩四十多年,按部就班上学、上班、恋爱、结婚、生子、育儿,现在突然觉得自己好失败啊。

可是我看看周围,她们都活得热气腾腾,活得比我好。

过年的家庭聚会上,大表姐炫耀着儿子丰富多彩的名校生活,表弟张口闭口都是几十万的生意,小姑子的浓妆在刺眼的灯光下晕出一点油光,好似她滋润的单身生活。只有我不知道谈论什么,成绩平平不那么精明的女儿,当着普通“牛马”拿着普通工资的老公。

深夜翻看朋友圈时,手指突然僵在某张照片上:大学室友举着红酒杯站在塞纳河游轮甲板上,她眼角的皱纹比我深,笑容却比我明亮十倍。手机屏幕在黑暗中熄灭的瞬间,我仿佛看见无数个“她”从裂缝里涌出来——事业有成的、儿女双全的、环游世界的……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上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因为生活乏善可陈,偶尔的开心十分琐碎不值一提,当然也转瞬即逝。种种的烦恼更是无法记录,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自己无聊的日常、逼仄的生存半径、捉襟见肘的经济。

我早上梳头时,发现白头发已经遮不住,因为急着给孩子做饭,只能随它去。年轻时总嘲笑别人潦草的妇女气,如今自己却在深夜偷偷搜索医美项目,看到价格时又慌忙关掉网页。

更可怕的还不是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连身体都在背叛我——上周帮女儿搬书柜时,腰椎突然传来的剧痛直接让我瘫坐在地,那一刻的恐慌比疼痛更锥心:上有老下有小,我还没准备好成为需要被照顾的人啊!

婚姻更像一碗外卖的免费例汤,似有若无。他的鼾声在隔壁房间锣鼓喧天,我们上次认真对话竟是在讨论该换哪种降压药。情人节被他用一句毫不走心的“老夫老妻,我的都是你的”打发,我竟也无所谓。

有时我看着电视剧里歇斯底里的出轨戏码,竟会生出病态的羡慕:至少他们还能为爱情疼痛,而我的婚姻连争吵都奢侈。

送女儿去补习班的路上,我望着后视镜里她塞着耳机的侧脸,突然意识到我们都在各自的孤岛上——她沉浸在未来可期的青春里,而我卡在中年裂缝中进退维谷。

年底公司裁员,我这个“元老”竟在听到名单时松了口气,下一秒又被巨大的羞耻感吞没:我并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却一年又一年苟且偷安。从前我妈总把工作稳定挂在嘴边,我嗤之以鼻,现在的我却在努力稳定。

每天早上爬起来做早餐时,总有个声音在油烟机的轰鸣里质问:“这就是你的人生吗?”

最可怕的是某次同学聚会,当我提起失眠焦虑时,立刻被“你老公又没出轨,女儿又不叛逆,矫情什么?”的调侃堵得窒息。原来中年女性的痛苦,在大家眼中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无病呻吟。

我真的是无病呻吟吗?

——面目模糊的芸生

芸生:

你好。

见字如面,你对自己的不满意扑面而来。

你用了整整七段文字描述“失败”,对自己近乎苛责的低评价,像极了被干扰的收音机,不断循环播放着失真的频道。

我们总以为痛苦来自生活本身,却忽略了那些未被说出口的潜台词,如何在沉默中发酵成酸涩的自我攻击。

看到你说起一位在塞纳河游轮上举着红酒杯、享受快意人生的朋友,我在国外也拍过不少类似的照片,譬如有一次独自去美国见我的英文书翻译,照片上的我俩笑得前仰后合,实际的我,被中美时差搞得头脑发蒙,整个人都是失衡的。

作为中文母语环境里的作家——一个靠文字能力吃饭的人,在异国就像文盲和聋哑人一样,产生严重自我怀疑。到达美国的第二天,就看到大S猝逝的消息,我甚至连觉都睡不安稳,感慨人生无常、度日如年。

想改签机票早点回国,结果机票也没有了,我必须每天给自己打气,才能熬到回国。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照片上笑得生动——此刻的笑容既不是真相,也不是表演,而是“壮胆”,我得用“大笑”给沮丧的自己提气:李筱懿,你行的!

这段经历有没有安慰到你一点?

据说,钻石的切面越多,藏匿的瑕疵也越多。那些让你焦虑的“别人家的生活”,不过是他人选择展示的1/8冰山。

我们很多人,特别擅长拿自己的缺点去对比别人的光环,拜高的是别人,踩低的却是自己。

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其实是我们东亚女性普遍的沟通困境。

我们完全不擅长表达自己,从小被教育要谦逊,长大后反而变得自卑,真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了。

我在美国工作期间,见到几个亚裔孩子,被家人问到成绩,他们统统都说“好得很”。

可是,只要具体了解一点他们的学习状况,才明白他的好和你的好,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小朋友既自信又开心。

他们非常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哪怕这个优点小到让成年人觉得:什么?这也算个优点?

是的,今天自己扎了辫子、午餐没有撒饭粒子、把旧课本卖了个不错的价、校足球比赛中喊“加油”的声音很大……统统是他们口中的优点。

这样很好呀!发自内心认同自己,这对有些人是天赋,对你我这种在挫折教育中长大的女人,必须后天习得。

我能感觉到你不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可逢年过节,身边就会有很多爱说话的家伙,讲自己过得这样好,那样好。

我负责地告诉你,大多数人都在拿话给自己壮胆。人的性格生而不同,有人会美化自己的生活,但有人就会把别人的话当真,用来贬低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们需要在人生的下半场,改善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包括自我评价的方式,多表扬自己、多看自己的长处,如果自己都不给自己鼓掌,谁还会为我们加油?

中年女性的困境往往从认知错位开始:我们总把“成长”误解为不断攀爬向上的直线,却忘了真正的成熟是学会辨认自己的坐标系,找到自己的支点,而不是以他人为参照物。

试着改写对自我的评价,是重构认知的微型手术,胜过脸上的医美。还有,渴望稳定,不可耻。我特别理解你说的,在稳定的工作中一年年“苟且偷安”,我们这代人被“奋斗叙事”浸润太久,以至于把“维持”看作贬义词。

这是不对的。

我出差时,必须自带枕头、拖鞋、睡衣、喜欢的香水,希望在陌生的环境里,在解决工作挑战时,有那么一丝丝熟悉的事物,让我依赖、稳定与平衡,而不是增加挑战和风险。这样,我才能用更加饱满的状态,把“舒适区”扩大,走到新的领域。

所以, 稳定不是苟且,不必为此羞愧,允许自己暂时放下勇气,你此刻的“稳定”,或许正是为下一段人生积蓄势能的蛰伏期。

作为中年女性,老实说,难免越往后半生走,越会面对一种不可避免的剥夺感。

年龄的增长,容貌的衰老,体力的衰退,网络上的冻龄女神、不老童颜等扭曲的审美观,带给人更多的焦虑。

同样,让人失衡的还有人生定位。

婚姻不再新鲜,孩子已经长大,事业大体定型,传统的家庭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位置基本固定,这种大块面的丧失感,掩盖了小零碎的收获感。

学会在“乏善可陈”的生活中打捞出快乐,才是构成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所以,不要被别人的“光鲜亮丽”迷惑,我确定任何人的生活都有大量隐痛,不想对外人展示;更不要自我打击,每天尝试找出一条自己的小优点,哪怕是煎出一个特别圆的鸡蛋都算。这样才能让自己开心。

祝,

多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亮点。

你的朋友:筱懿 S4Rlkpa1rpAZ9myJf8eYvRV1rEwrx3pycKZiYaIOBcneZMXTyFJ3PurmvQcSR4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