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懿:
您好。
我是您读者群里的书粉,今年54岁,在国企做财务工作。犹豫了两个月,终于决定给您写这封信,说说我这把年纪还绕不开的“人际烦恼”。
上次同学聚会,我随便穿了件牛仔外套,搭配小白鞋,端着咖啡推开包厢门时,当即就傻眼了——十多个老同学个个油光满面,男的在吞云吐雾,女的在比画翡翠镯子。桌上的玻璃杯里清一色的浓茶,还没起菜,酒已经码上了。很久不见的一个女同学,冲过来拉着我的手大声开玩笑说:“你们快看啊,方林还跟小姑娘似的,不像我们这些大妈。”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我突然有点羞愤,有种想转身就走的冲动。
饭桌上的话题围绕着退休金政策、孙子辅食配方、老年人养生偏方,以及为老不尊的隐私八卦。我显得格格不入,插不上嘴,也懒得插嘴,反正聊不到一块儿去。
那次吃饭,我本来也不想去的,但是老同学说我太不合群了,每次都三催四请的,再不去大家该觉得我太清高、目中无人了。我硬着头皮去了,还是尴尬得很。
当邻座大姐第N次展示她孙女学步的视频时,我脸都已经笑僵,搜肠刮肚也找不到更多词儿来夸赞了。酒过三巡,老班长突然提议下月去隔壁县城看油菜花,有人接了句“哪里的樱花好看来着”,我没过脑子脱口而出“大阪的樱花开得正好”,让整个包厢直接安静了三秒。直到老同学打着圆场说:“不愧是当年的外语课代表,咱们方林还是这么有国际视野。”好不容易熬到吃完饭,他们还要组团打麻将,我赶紧找个理由逃走了。实话跟您说,我现在最怕听见三句话:
第一句是“咱们这个岁数的人就该怎样、怎样”;
第二句是“你家小孙子几岁了呀”;
第三句是“跳广场舞锻炼去啊”。
我真是服了他们,手机喜欢外放抖音家长里短,电话铃声是《最炫民族风》,微信头像不是荷塘月色就是抱着孙子,同学群里每天不是伪养生的文章和视频,就是擦边的荤段子。
我倒不是看不起这些,就是觉得融不进去。比如她们喊我去跳广场舞,我就莫名觉得挺冒犯的。
我真的没有贬低她们的意思,就是她们做的事我都不是很感兴趣。而且我对儿子比较开明,他不说谈婚论嫁,我也不催不问。所以,含饴弄孙和我也没关系。
我现在比较亲近的朋友小赵,比我小10岁。我挺庆幸她愿意带我玩,我俩能玩到一起去。在瑜伽课上,我虽然是班上年纪最大的,但女孩们都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姐姐长姐姐短的,对我特别热情,夸我年轻。小赵也总说我气质特别好,捯饬一下跟那些中老年网红比都不差的,一会儿又说我幽默得很,跟讲脱口秀的黄大妈有得一拼。
我也觉得自己保养得不错,看上去会年轻一些。每次去逛街试衣服,导购小姑娘的嘴都抹了蜜一样甜,说:“姐姐穿这个颜色像三十多岁的职业女高管。”
但是呢,我也明白年轻人都是在哄我开心而已,她们就算暂时和我一起玩,最终也不是我的同路人。反倒是我那些老同学,帮我排队抢过老中医的号,给我儿子介绍过对象,父亲去世时他们忙前忙后,嘘寒问暖,都是实实在在的热心肠。
所以,我该不该勉强合群同龄人,还是潇洒做我自己?
筱懿,您说我这算不算自找麻烦?难道真是我太矫情了?
期待您的回信,哪怕骂醒我也好。
——50不想知天命的方林
方林姐:
你好。
我特别能明白你的感受:仿佛同龄人的存在,在提醒着自己的衰老。你想要年轻地活着,但同龄人身上都有“老人味(精神上的)”了,你会觉得他们过早地放弃了自己。
其实衰老这件事情是不需要提醒的。
我今年47岁,因为工作需要,在线上线下活动中会化全妆,如果是商务性质的邀约,更会打起12分的精气神,读者们夸我看起来挺年轻。可是我心里清楚啊,当你听到别人夸你年轻,你就该知道自己已经年纪不轻了。
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我也曾同你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跟过去的同学交往是有一点儿抵触的,总觉得彼此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都早已大不一样。但当我发现别人都是很真诚地邀请我时,也就渐渐放下了我的抵触。
我想说的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我们也完全可以尊重理解但不认同。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就是接受生命当中不同的状态,并且对所有对自己保持善意的人回报善意。
我很欣赏的社交态度,就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一个人真正的开阔,是活出真实的自我,也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种生命状态。
你试想一下,如果他们不是你的同龄人,只是和你想法不同的陌生人,你还会感到那么抵触吗?
所以,如果同龄人并没有恶意,还在聚会的时候把你叫上,也没什么不好。当然,如果他们身上有太多的疲惫感,让你不舒服,你也可以不参与。
第二个,功利一点地说, 同龄人能给你提供的很多信息,是你的小闺蜜不能同步的。
比如有效的医疗信息、靠谱的养老须知,等等,因为我们的外形再年轻,但实际上身体的各个机能、器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你的小闺蜜,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一点。
我有一个13人的好友群,大家的年龄彼此相差七八岁,最小的也已经40岁,生活状态也五花八门。有人结婚多年,保持对孩子和老公的吐槽及热爱;有人单身,从未踏入过婚姻;还有人十年前跑到新西兰摘猕猴桃,就在那儿定居了。
但大家依然会在群里交流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看了什么电影、读了什么书、遇见了哪些鸡零狗碎的糟心事,等等。
对了,这个群很大的作用是推荐医生,还有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些具体的麻烦,比如说你爸住哪个养老院,你女儿上哪个学校,哪个机构的辅导老师好像不错,哪个升学规划师听起来比较靠谱,等等。
是不是很真实?虽然我平时也爱打扮,喜欢和年轻人聊天,但是我很感谢我的同龄人。
第三个建议: 你完全不必困在 “ 同龄人 ” 或 “ 年轻人 ” 的单选题里,就像不必在旗袍和牛仔裤之间非要选个正统。
和“年轻人”交往,还是和“同龄人”交往,说到底,是你对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的困惑。
你在瑜伽教室获得的“年轻感”,是在外界反馈中构建的镜像自我;当导购姑娘夸你像30岁高管时,你能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商业话术;但老同学说你“不合群”时,这份清醒又模糊和摇摆了。
你看,我们总在寻找“观众”与“演员”的平衡点。
就像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别人对他的认知是两码事。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那个文艺女青年,但在别人看来,我就是个平平无奇的中年妇女。人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会比真实的自己好看30%,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却反映了一种自我认同和心理暗示。
有个著名的社会学名词,“弱连接理论”,特别适合解释你的处境:帮你抢中医号的老同学,虽然平时联系不多,但关键时刻能帮忙;瑜伽课上认识的年轻朋友,哪怕只是偶尔聊几句,也能让你心情放松。
假如我们手机里有150个联系人,家人和密友可能只有30个,剩下的大多是“弱连接”。前者固然能提供情感支持,但很多新鲜消息、资源和机会,包括和外部世界的链接,往往都来自那些“半熟关系”。
所以,别小看我们生命中的泛泛之交。不排斥自己的同龄人,也接纳新鲜的年轻人,我们就活成了一个无龄感的人。
最后, 既能保持适当距离,又不被过度孤立,才是中年社交的智慧。
老同学的关心真实温暖,但价值观差异又令人不适。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要面临这种社交窘境。
心理学中有个“刺猬效应”,能够抱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强调的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说白了,就是亲密且有间。
就像刺猬不会拔掉自己的刺,我们也不必磨平个性棱角,只需要在社会性交往和个体性保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彼此舒适的分寸。
正如费孝通先生说到的:“各美其美不是画地为牢,美美与共无须削足适履。”
你可以试着在不同的圈子里自由切换,建立弹性的身份认同感。在瑜伽教室,你可以是时尚姐姐;在同学聚会,你也可以做个观察者。
换个视角,相信你的社交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祝,
活得开心且开阔。
你的朋友:筱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