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科普事业的全面领导。
开展科普,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推动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本条是关于科普基本原则的规定。
本条是新增规定。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科普事业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扫文盲、学科学、革旧弊、除陋习、破迷信、树新风、助创新、兴伟业,通过科普助力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普事业从播撒科学火种救国,到推动发展工农生产实践,再到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落实,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宣扬科学,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举科学旗帜、传播科学知识,推动民族觉醒。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面向群众广泛普及科学技术,涵盖教育、工业、军事、卫生等多个领域。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了“科学大众化”的要求,要求“科学技术人员努力从事科学普及工作,把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用新的观念、意识和知识逐渐代替封建迷信思想、旧习惯和落后的意识”。1940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发展边区科学事业案》规定,要“组织科学团体,开展科学活动”,“出版通俗科学读物,普及科学知识”。
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高涨,广泛的群众性科普成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同年,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了会议代表。1958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协自成立起就致力于开展广泛的科普工作。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春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开展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并明确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中指出“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科技工作者要积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多次对科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不仅肯定了科学普及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对科学普及寄予了与科技创新同等殷切的期望。
二、开展科普应当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仅体现了科普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普的核心目的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广大人民,在这一过程中,广大人民是科普的主体和受益者。因此,科普工作必须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注重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帮助公众了解自然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同时,更准确地把握公众需求和兴趣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使科普工作更加有效。其次,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科学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减少因误解而引发的社会冲突。同时还能激发公众的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增强国家竞争力。一个国家和地区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工作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积蓄力量,实现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
三、科普工作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坚持“四个面向”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原则,更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科普工作应在聚焦“四个面向”、突破“卡脖子”问题、取得重大科技成就、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在突出重点群体科学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提高分析判断事物、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应在激发科技创新自信、夯实科技创新群众基础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切实提高科普工作的大局贡献度。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意味着科普工作要及时跟踪和传播国际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前沿成果,使公众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方向。面向公众普及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前沿科技,有助于公众了解科技前沿,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是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的基础。面向经济主战场,要求科普工作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普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科普工作,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意味着科普工作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普及与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公众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解和支持,凝聚全社会力量支持国家战略的实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科普工作紧密围绕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四、科普工作要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推动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文化的培育则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可以为创新文化的形成提供土壤。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使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更加客观地认识事物,从而培养出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人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科普工作还通过展示科技创新的成果,激发公众对创新的热情和向往。创新被视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动力,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科普工作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普工作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一个拥有高科学素质公民的社会,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和利用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的今天,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推广和应用,科普工作正是促进实际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和应用的中间环节,促进全社会积极地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而科普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石。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一个拥有高科学素质公民的国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