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加强国家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立法目的和依据的规定。

◆修改提示

本次修改将原法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修改为“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修改为“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加强国家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建设”,增加“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修改为“根据宪法”。

◆条文释义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始终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有强盛竞争力的根本标志。世界各国均致力于科学技术普及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要求,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普及法》。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普及立法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和国家确立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和总任务,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来实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党和国家总目标、总任务的重要政策和途径。进行全民科学技术普及是实施这三大战略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奠基性工程。

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002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科普立法将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障。

二、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加强国家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自199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一些地方制定了科普地方性法规。2002年6月29日,《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科普工作全面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目前,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地方科普条例或办法。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作出更系统的部署。本次修改提出要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

2005年,国务院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07年,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从繁荣科普创作、加强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完善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动员能力、建设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的具体保障措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新时代科普工作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从人才、设施、平台、资源等不同维度夯实科普的基础保障。

三、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普工作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强调了国民素质对国力的作用,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工作,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普是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普立法就是对发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作用的法律支持。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科学素质水平不高、法治观念未广泛深入人心等。这种状况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和2021年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作出部署。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相比2001年的1.44%有大幅度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且更加多元化,需要通过强化科普工作来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普立法正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普的重要目标之一。科普工作通过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尤其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科技发展的认知和支持度,促进科学与公众互动,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动力;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坚实支撑。

科普工作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当前,国际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科技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经济、市场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等挑战,为实现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以人的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这一中心环节,努力发挥科普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四、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002年《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其中“有关法律”主要是指《科学技术进步法》。本次修改,有的意见提出,当前我国强调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宜再将《科学技术进步法》作为《科学技术普及法》的立法依据。根据该意见,本次修改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修改为“根据宪法”。

我国《宪法》关于科学技术的规定较为丰富,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国家根本法依据和保障。1954年《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对保障公民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和国家对于从事科学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作了规定。1982年《宪法》对科学技术作了多处规定,此后的五次宪法修正都没有涉及关于科学技术内容的修改。现行《宪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第二十条对科普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ASWyxGdQflc6eJ3bw/kYzgbv2XOOd9u1GjS/gtjaurG7SY2pgtA30V8Ha1HMWI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