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条

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引导公民培育科学和理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规定。

◆修改提示

本条是新增规定。

◆条文释义

一、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是我国政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而实施的一项长期战略计划。该行动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提升公众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增强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2006年和2021年,国务院分别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在宏观层面系统指导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本条开宗明义,指出该行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反映出国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高度重视。

国家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机制,规划内容涵盖了相应时段中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和重点工程,从具体的维度为提升科学素质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政策支持。规划制定后,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为规划落地见效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方案,为当地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二、引导公民培育科学和理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表现包括具有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掌握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和理性思维的前提是具备科学精神,即公民树立了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则是公民有运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理性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公民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能够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引导公民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改造世界和经营幸福生活的能力。

以上两个方面是实现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体现。

三、引导公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

“文明”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文明生活是指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愚昧迷信,抵制不良风气。“健康”是指公民注重身体健康,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饮食和休息,预防疾病;健康生活是指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公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养。“绿色”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绿色生活是指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引导公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环保行动。“环保”是指公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支持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保生活是指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共建美丽中国。

引导公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是公民科学素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为养成科学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公民才能理解和实践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四、促进公民培育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

劳动技能是指公民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具体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是指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公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

生产技能是指公民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生产技能则是通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公民生产效率,从而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创造技能是指公民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中,通过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产品的能力;提高创新创造技能体现为鼓励公民参与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促进公民培育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是公民科学素质在实际工作和生产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技能。 kBepPLjVCLgJ7vl/Qnn0IBBwqjmLvG8oqUXZb4rv0HU9oVJ55n0x9g686cpiWU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