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天赋和刻苦努力,让他在数学界崭露头角。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这篇论文,对文章中的观点大为赞赏,不顾华罗庚的初中学历,让他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
来到清华园的华罗庚如鱼得水,他每天游弋在数学的海洋,又自学英文、德文和法文,在国内外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1934年,24岁的华罗庚因突出的数学才能被破格提拔成讲师。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剑桥期间,华罗庚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还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一时轰动剑桥。
华罗庚资料照片。
1978年五六月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和“全国八省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相继举行。在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一个考场上,华罗庚亲临现场,看望、鼓励同学们。高明义摄(新华社稿)
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听闻华罗庚的才气,希望他留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但此时国内正值抗战,华罗庚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毅然踏上回国的路程。
回国后,华罗庚被聘任为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著名的《堆垒素数论》。
抗战胜利后,1946年,华罗庚再次应邀出国讲学,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家属也随同定居美国。许多人都以为他一定会定居海外,没想到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华罗庚就决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再次奔向祖国的怀抱。
1950年,在返国途中,华罗庚写了一封著名的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这样写道:“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服务人民,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自己的工作基础,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