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家里以开杂货铺为生。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了,中年得子,自然视如珍宝,于是按照当地习俗,将儿子轻轻放进箩筐,在上面又扣了个箩筐道:“进箩避邪,同庚百岁。”华罗庚也由此得名。
幼年时候的华罗庚口齿不清,行动也不敏捷,乡亲们管他叫“罗呆子”。等上了初中,华罗庚遇到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好老师——王维克。在王老师的精心引导之下,华罗庚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表现出极为惊人的数学天赋。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解题需要用到“孙子定理”,难度很大,老师一开始担心没有同学能够回答上来,令他没想到的是,题目刚一读完,华罗庚就给出了正确答案。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可仅学习了一年,就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离开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华罗庚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数学,一边帮父亲干活,一边继续读书自学。
不幸再次降临。华罗庚19岁那年,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病,虽然大难不死,但因高热和长期卧床,致使左腿落下残疾,从此行走不便。
普通人接连遭受打击后,恐怕多已向命运低头,但华罗庚顽强地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颤地干活,到了晚上,就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他以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膑的例子勉励自己:“古人尚能身残志坚,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就这样,华罗庚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那些微积分和代数知识晦涩难懂,但对于华罗庚来说,这些东西是能使他忘记痛苦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