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寻找石油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

回到祖国的李四光受到热烈欢迎,出任新政府首任地质部部长。

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但绝大多数石油都要进口,早年间西方“中国贫油”的论断,让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忧心忡忡。

1953年初冬的一天,一辆红旗牌轿车停在地质部门前,工作人员告诉李四光,中央领导请他到中南海。随后,汽车驶过长安街上,穿过新华门,停在了新中国的中枢机关。

“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你是地质部部长,你看怎么办?”共和国的领袖们发问。

一刹那,千言万语涌上李四光的心头,他既紧张,又无比兴奋。理了理思路,他开始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向在座的共和国领导人分析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地质条件。“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他把自己多年来对中国地质条件和石油储存的思考逐一道来。

领导人凝重的双眉舒展开来,当即拍板:组织人马,开展普查,探明储量。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始实行。

1956年,67岁高龄的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他以自创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该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寻找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

“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不放弃西北,多搞东北”“战略东移”“三年攻下松辽平原”……在李四光的运筹帷幄下,从油砂、油苗到油区、油田,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井架高高竖起,钻机隆隆响起。1959年9月,在松辽平原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终于成功喷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

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油田以“大庆”命名,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很快便叫响全国,也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页。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我国石油很快实现基本自给,一改依赖进口的局面。

继大庆油田之后,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陆续被发现,一系列大油田产出滚滚石油,将“中国贫油”的帽子彻底地甩进了太平洋。

1963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次年,周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1957年6月,李四光在杭州飞来峰用放大镜察看石灰岩中的有孔虫化石。新华社照片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地质部研究所察看矿石标本。

李四光不禁潸然泪下。 +Jm2jkrxuv6My4vclqCDXjYfeEyJbfE2stKtQgCJr0uJUj7vsCxJW8aIWI1Gj3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