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梁思成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出于对建筑学的热爱,他又专门去哈佛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在沈阳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系。尽管外部环境动荡,梁思成依然满腔热忱地投入工作。但“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迅速沦陷,梁思成只得离开东北,于1931年在北京加入了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开始系统地钻研中国建筑历史,他首先从年代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着手。他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画匠为师,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筑,在1932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
当时,时局持续动荡,日寇侵吞东北三省之后,又威胁华北。面对民族危机,梁思成深知,纯粹的学术在战争中没有生存的空间,并且应该毫不犹豫地让位于为国服务。他曾说:“在中国,这一代人中已无建筑学研究的余地。时代要求更带根本性的行动,面对这更大的问题,那训练一个人干别的事的教育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掉。”但现在还不是和日本侵略者拼命的时候,战争还没有全面打响。在日寇的阴影下,梁思成加紧对古建筑的研究,他要赶在日本学者之前,由中国人自己书写中国的建筑史。
1937年起,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同人决定到全国各地找寻古代建筑的实例。营造学社不仅调查了相当多野外的古建筑,而且努力推进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他们尽力宣传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介绍外国古建筑保护的经验。
在交通不便、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冒着巨大风险,在十几年间,踏遍全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从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在此期间,梁思成夜以继日地研究记录,将这一路上的一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的重视。这也为他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做了充分准备。
梁思成正在进行研究教学工作。(资料照片)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邀请梁思成组建“中日友好协会”,被他果断拒绝。梁思成带着全家撤退到后方,先后在昆明和重庆李庄定居。在此期间,梁思成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师。
1944年初春,第三届全国美展在重庆开幕,为了借此机会在“大后方”宣传中国古代建筑成就,梁思成尽管身体不好,仍与中国营造学社当时仅有的几位成员一道奋力赶图,完成了古代重要建筑遗存的26幅画,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放大照片,最终这项专题展览取得极大的成功。
梁思成尽力抓住每一个宣传中国民族瑰宝的机会,他多么渴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它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