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梁思成,便不得不提起他的父亲梁启超。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携全家出国,1901年,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但他对东京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他的记忆从迁到横滨时才开始,那时,梁启超担任《新民丛报》的主编,梁家就安置在报社的二楼,在横滨的日子里,梁思成经常与姐姐去小山上玩耍,在不高的山上,他和姐姐远远就能眺望到富士山,那种美丽的景致,在梁思成心中数十年之久也不曾淡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梁启超长达14年的异国逃亡生涯。梁思成随父母回国,191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也是如今的清华大学,成为中国政府公派留美预科班的一名学子。
梁思成在回忆清华求学的感受时曾说:清华在生活上对我们管得很严,不论家里寄多少钱都需要记账。另一方面学校提倡各种社团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多好处。
清华的八年培养了梁思成俭朴的生活作风,也培养了他高尚而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这让他今后不论是抗战时千里辗转还是贫困的生活都不曾消磨了斗志。
1923年,梁启超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学科,并于1924年与林徽因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建筑系学习。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学习时,梁启超给梁思成寄来的一本书《营造法式》,并在所附的信中评论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这更坚定了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想法。
梁思成在古建筑考察途中。(资料照片)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开始在梁思成内心燃烧:
“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学习时,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我在学习西方建筑史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我国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怎么能没有建筑史?!”
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就读的最后一年中,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进行了广泛研究,追溯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发展道路,这种训练给他后来追溯中国建筑史的发展阶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培养了他杰出的制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