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于福建闽侯县城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两岁丧父,家境贫寒,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张钰哲自小就勤奋好学。
1910年5月,明亮的哈雷彗星出现在天际,这种奇特的天象给8岁的张钰哲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心中,埋下了研究天文的种子。
张钰哲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小学和中学的毕业考试均为全校第一。191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并于1923年远赴美国,先后就读于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
但这些专业,似乎都不是他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偶然间读到的一本天文科普读物,仿佛为张钰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童年心中埋下的种子,抑制不住开始生长……经过一番思考,1925年,张钰哲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开始了将为之奋斗终生的仰望星空之路。
凭借刻苦钻研,张钰哲192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在了芝加哥大学的叶凯士天文台,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叶凯士天文台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远镜,张钰哲在这里用“中星仪”进行纬度研究,并从事小行星、彗星的观测研究与双星的研究工作。他不断探索天际,试图在茫茫宇宙中寻找一颗还没有被人类发现的行星。
1928年,一次日常观测时,一颗行星一闪而过,张钰哲激动万分,在确定了这颗行星的坐标后,他立马去翻看各种文献笔记,最终确定了这是一颗从未被发现的行星。
为了再次捕捉它的踪迹,张钰哲连续跟踪了9个夜晚,他废寝忘食,用望远镜紧紧盯着星空。终于,一抹熟悉的亮光再次出现在他的眼前,张钰哲立马按下了快门键,将这颗行星的样子留在了相机底片上。
按照国际惯例,发现者可以为自己的“猎物”命名,此时26岁的张钰哲心潮澎湃,虽身居异国他乡,但身上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他决定:将发现的第1125号小行星称为“中华”(China)。
中国人探索星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小行星以来,各国陆续有新的小行星发现,然而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始终无所建树。从张钰哲看到这颗小行星的一刻起,浩渺星河仿佛开始回应中国人的注视,黑色的宇宙背景上第一次正式烙上了中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