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硝酸、氨等是近代化肥的主要原料,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第一次攻克制碱的难关后,侯德榜把目标放在了制酸业上。
为此,侯德榜赴美国进行周密的考察研究。回国后,他以身作则,白天在施工现场解决问题,指挥安装,晚间审阅图纸,制订计划,处理公事函件,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1937年,新年的钟声刚刚响过,硫酸厂、氨厂、硝酸厂、硫酸铵厂,各个分厂分别向总厂报告验收完毕,各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都已完毕,我国的第一座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化工厂即将正式投入生产。1月31日晚,合成氨厂生产出了氨,成分为99.9%;2月5日,硫酸铵也被生产出来……
第一次试车完美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驾驭这一技术复杂的联合厂。侯德榜高兴极了:有了酸、碱两只翅膀,中国的化学工业可以腾飞起来了!
1956年4月,中国文化代表团到达罗马,前排右第一人是代表团团长侯德榜。新华社发
1959年10月,侯德榜在大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刘庆瑞摄
抗战胜利后,侯德榜迅速投身到我国化学工业的复建中。原有的硝酸厂设备全被侵略者拆盗到日本,侯德榜赴日找到盟军总司令部,并与远东经济委员会几度据理力争,经过多次交涉,拿回整套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又带队来到上海,与技术人员一道,成功研制出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一座座小氮肥厂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侯德榜出任化工部副部长。但他仍不忘科学研究,每年大半时间四处奔波,做现场调查。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他追踪化工科学的前沿。年逾古稀时,他还在像学生似的广寻新知。
侯德榜曾言:我是马命,马是站着死的,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工作。这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1972年以后,侯德榜日渐病重,行动不便,可他仍多次要求下厂视察,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还多次邀请科技人员到家中开会。
1973年11月,侯德榜用病得颤抖的手给周总理写信:“德榜年迈,体弱多病,恐亦不久于人世。一生蒙党和国家栽培,至今无以为报,拟于百岁之后,将家中所存国内较少有的参考书籍贡献给国家。请总理指定届时移存北京图书馆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病逝,终年84岁。他的一生鞠躬尽瘁,为祖国发展建设的蓝图贡献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犹如一块坚硬的基石,与众多科学家一起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
1. 李祉川,陈歆文著. 侯德榜[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2. 居新宇编著. 侯德榜[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3. 毕元辉编著. 中国近现代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 侯德榜的故事[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 管成学,赵骥民主编;毕元辉编著. 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 侯德榜的故事[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990年8月,北京科学界600多人举行侯德榜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新华社记者吕淑梅摄
1990年8月,侯德榜的塑像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落成。新华社记者高梅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