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坚决的意志,负起我们学农人所必须负起的责任”

抗日战争中,丁颖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更加恶劣。1939年农学院从广东搬到云南,后来辗转于云贵川一带。这些地方山多、偏僻,有同事描述,简直像回到了原始大自然中。

凭自己的毅力,丁颖办起了西南作物繁育场,兼任场长。尽管这个试验场里什么设备也没有,他仍然坚持对水稻的抗干旱、肥料、良种和灌溉等进行全面考察。

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丁颖教育他们说:“蚂蚁虽小,但是它们不畏艰难,忍辱负重,千百年过后,能搬掉一座山。中国的农业,需要我们有这种精神,一点一点奋斗,总会见成效的!”

条件艰苦,试验经常没有保证,丁颖常用自己的微薄工资租地来种试验稻种,有时还得靠卖青苗来坚持试验。有人拉他当伪参议员,许以厚禄,丁颖断然回绝,宁愿借债度日。“以坚决的意志,负起我们学农人所必须负起的责任”——他以此自励,也反复勉励同事。

从1949年到他1964年病故的十五年中,尤其是1958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之后,丁颖不再囿于华南一隅,而是以全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为广阔的试验基地。他一方面继续对水稻的栽培进行全面研究和总结,试验和推广双季稻,一方面致力于水稻向北方扩种。

在以他为首的农学家们多年努力下,中国的稻作学科体系逐渐建立。丁颖作为现代水稻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稻作学之父,在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荣誉和称号没让丁颖有半分懈怠,他仍自己下田,用脚感受土质。北至漠河,西至伊犁,南至海南,丁颖的一生是用脚丈量祖国土地的一生。

1961年,丁颖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问世,全书77万字,是我国水稻栽培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实现了他几十年的夙愿。

同年起,丁颖主持进行了一项举国瞩目的庞大试验―中国水稻品种对光照和温度反应特性的研究。他组织了全国12个科研机构,投入这项试验。1963年,75岁的他仍亲自带队,考察西北稻区,直到被查出患有肝癌,才“被迫”带着一大箱子资料离开一线。

丁颖(左)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资料照片,1963年8月摄)

丁颖资料照片。

1964年10月4日,丁颖与世长辞,终年76岁。“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的座右铭,他也在为中国稻作农业的奔走中鞠躬尽瘁,践行了一生所愿。

参考文献

1. 庄秋兴编著. 谷魂——稻作学家丁颖[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2. 李振玉.丁颖小传[J].农业考古,1982(01):180-182.

3. 霍青.记我国卓越的农学家丁颖同志[J].中国科技史料,1982(02):40-45. EA1KJu9H/Y32GYtRdz6MsWzuNCzW2+gA8YOX/7b8YXluRqwXErdmQbx50Igvf8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