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丁颖出生于广州高州的一个普通农家,是这个家庭中第12个孩子。父亲起早贪黑,辛勤劳动,全家人勒紧腰带,省吃俭用,置下了10余亩薄地。可是,就在丁颖7岁那年,一场飞来横祸,使这个小康农家悲惨地破产了。
那一年,遇到百天大旱,稻田龟裂,禾苗枯黄。为了求得神灵保佑,丁颖的父亲斋戒沐浴,率领全家人虔诚长跪三天。头上炎炎烈日、如烧似烤,地上暑气熏蒸、土热烫人。全家人为此晒脱一层皮,几乎大病一场。
幼时的丁颖从父亲的脸色知道了粮食在农家的地位。这件事在他思想深处打上无法磨灭的烙印,真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丁颖成了丁家第一个读书人,背负着家庭的希望。他勤恳好学,喜欢琢磨问题,上学路上或劳动的时候,常常对水稻的抽穗、扬花感兴趣,由此萌发了研究水稻的初衷。他时常苦苦思索:“民以食为天”,食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怎样才能多收一些粮食呢?
年纪小小的丁颖养成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的习惯。有一次丁颖在牛背上读书,完全没有察觉到,身下的牛将别人家的稻子吃了一大片,为此,父亲向人家赔了许多不是。但丁颖并没有改变这个习惯,而是将牛绳接得长长的,拴在石头上,自己认真看书。回忆起这段时光,丁颖曾说:“许多书我是在牛背上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