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光烛照亮后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副院长,分管生物和地学领域。

任职不久,竺可桢便开始考虑如何尽快建立新中国专业科学史研究机构。他认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研究不仅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还有助于挖掘出我国古代自然记录及重大发现对现代科技的价值和对世界科学、文化史的贡献。

经过竺可桢的不懈努力,1954年,中国科学院决定设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同年9月,中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一批科学史家陆续调入北京,从事专业科学史研究工作。

1955年,竺可桢当选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地学部主任。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之一,竺可桢参与领导国家科学事业,适时地把科学史研究纳入国家的十二年远景规划,对中国科学院的建设乃至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竺可桢和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资料照片)

竺可桢铜像,坐落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从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竺可桢逝世前一天止,竺可桢的气象日记无一日间断,共计800万字。2012年,《竺可桢全集》共24卷整理并出版,详尽记录了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心得。

如光烛照亮后人!竺可桢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参考文献

1. 张柏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之回顾与前瞻[J].科学新闻,2017(11):7-11.

2. 杨达寿著. 竺可桢[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郑春萍编著. 竺可桢[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4. 吴雅兰.竺可桢:求是精神永放光芒[J].北京教育(高教),2018(01):93-96.

5. 郭娟.竺可桢 流亡途中成就一流浙大[J].艺术品鉴,2021(16):48-49. ajG7a/zt8rGMd8wlVkBXr9bTeHZLHjxkBvggwyofakzs9zaqi2uU4lD2izbFTdm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