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立下基石

科学界称,南京北极阁是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北极阁观象台,正是竺可桢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立下的第一块基石。

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竺可桢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火速回国。他本想学以致用,回国后从事气象工作,但当时的中国,气象研究基本一片空白。美国已经有测候所200多座,中国却只有上海和香港两座,还是由外国人建立并控制。国内唯一自己管理的气象机构——中央观象台,受经费等因素困扰,步履维艰。现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每日天气预报,当时只能由外国人发布。

竺可桢比谁都清楚气象学的重要性,对于如此情状,十分痛心。在建立起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气象研究所之前,他只能选择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希望把自己多年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中国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一天,竺可桢等了9年,他马上行动,并把研究所定在南京城中的北极阁。

元、明两代都曾在此处设立观象台。为了把这里建成现代气象研究基地,竺可桢带领着几十个同事种树、建楼、修路,甚至连接自来水也亲力亲为。尽管中央研究院及所属各研究所的常年经费十分有限还常有拖欠,竺可桢仍然尽全力添置现代气象仪器设备和图书刊物。在他的带动下,南京北极阁逐渐集中了一批当时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人才。

建立完北极阁,竺可桢又开始构建全国气象网。他辞去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的职务,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国,把所有精力都放到气象学研究和发展我国气象台站的事业上。

1930年元旦,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中国领土和海域天气预报受制于外国人发布的历史,终于结束了。 ajG7a/zt8rGMd8wlVkBXr9bTeHZLHjxkBvggwyofakzs9zaqi2uU4lD2izbFTdm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