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

回国后,吴有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为中国物理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消息传来,吴有训作为一位核物理专家,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也要及早布局,加强研究。

1946年,吴有训在昆明西南联大和重庆中央大学校园内,先后做了两场有关原子弹基本原理的科普报告讲座,数千名师生争相参加。在他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校内建设一个原子核研究室,并“借”来西南联大的赵忠尧,让其出任研究室主任。

吴有训和另一位资深物理学家萨本栋一起,共同研究制订了一个原子能预研计划:由中央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建立一个核研究机构,聚集全国核物理科学人才,同时培养核物理学科学生并派遣出国学习。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后没有实现,但提前为新中国的核研究打下了人才基础。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在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原子弹工程的主要科研人员,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吴有训陪同出席并发表讲话。

1955年10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吴有训(右一)迎接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到达北京。(新华社发)

1973年8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的吴有训(左二)在北京会见美籍中国电子物理学家张可南。

吴有训望着台上那些熟悉的面孔: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王大珩、陈芳允等。“同学们!”当他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场合如此称呼似乎有些不妥,于是停顿了一下,改口道:“同志们!”周恩来总理说:“吴先生你不必改口,还是称‘同学们’更好,这里只有你才有这个资格使用这个称呼。今天,也是你们师生之间的一次特殊盛会。”

为纪念吴有训在开创我国物理学事业和开创中国物理学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物理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设立吴有训物理学奖,授予原子核物理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1977年,80岁的吴有训仍在关心着我国科学界年轻人才的培养,逝世前夜,他还在给钱学森写信,推荐湖南山区的一位农村青年教师所写的论文。

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这是吴有训写给学生的一句话,而这位老科学家一生也秉持着这种态度,为中国物理学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家治著.吴有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 聂冷著.吴有训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3. 刘裕黑,吴勇著.一代宗师吴有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

4. 刘志强,石志浩.吴有训:我有责任使科学在中国生根[J].中国教师,2011(10):14-18.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吴有训:“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2024. 0nUPsWZApdr1Nl3jIE5oPKkHbGED+oOXTz88u7rbD7OjvH15zkSodJJCriffpv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