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支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要凋谢。”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所获得的快乐会使学生增长自尊、增强自信,学习会渐入佳境。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随时随地、敏捷高效地终身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正像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让孩子的生命永远焕发旺盛的活力,让孩子的眼睛永远闪着神圣的好奇之光!
生命主体课堂,促进学生成长,焕发生命活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改变课堂,赋予课堂以新的内涵。教学合一,师生合一,自主学习,充满活力;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主体地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提升课堂的育人价值,创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变得更加丰满有魅力。
课堂是为人的学习与成长而存在的。课堂教学应该尊重生命,唤醒生命,发展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激发生命的活力。好的课堂焕发生命力,是生命主体课堂。每一个孩子都各有天赋,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并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赏识激励。要改进教学行为,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习更加自主,让学生主动发展。
学习是一种活动。著名教育学家克伯屈认为:应该把学习主要看成是一个活动,而不是一件静态的事情。学生是在行动中,通过行动来学习的。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学习是一个人经历过的任何部分或方面留存在学习者的身上备将来相机发挥作用的一种活动。克伯屈将学习分为三种:主学习、副学习、附学习。主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副学习是主学习之外的学习,附学习是附着在主学习之上的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立体化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内容,也不是单项的活动,其收获也不是只局限在知识的获取。学习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学习活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互融合。
赋予课堂新的内涵。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是师生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通过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的,而是依靠自身的经验,通过自身的学习而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需要条件的,如情景、群体、资料、建构的时空、和谐的环境等。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出发点,深入探究,充满活力,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把学习的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使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提高课堂效率。美国伊克中学校训是: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明白。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将创造赋予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将世界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组成部分,使课堂流淌着时代的活水。
课堂教学要确立以生命为本的价值观。这种生命为本的观念,既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也珍视教师的生命价值。生命是课堂的主体,相对于生命主体而言,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等,都是教学的客体,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正是有了人的主体地位的凸显,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才有了生命的热度,才能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从而与生命融为一体。只有尊重了人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和教师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存在于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之中,存在于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之中,存在于师生与教材的对话之中。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教师的备课是对教材的挖掘,是探寻教材内在价值的发现之旅,是由教材而拓展开去的课程开发,是对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提炼与升华,是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生动和谐的“人的情境”。课堂中的每一个人,每一种教学因素,都是教学的资源,也都是教学的环境。多向互动的教学情境,师生共同参与,思想、情感、知识、能力互相交流。教师可成为发光体,每一个学生都可成为发光体,都可把自己的才智辐射到其他人的身上。教师与学生既引导学生学,又从学生的学中得到启发。研讨空气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境优化。
探究发现的教学情境。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交给学生。”而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开放融通的教学情境。教育与生活融通,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教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运用互联网、线上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创建开放有效的教学情景,构成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教学情境。
学习《岳阳楼记》,可以回顾范仲淹从小怀抱远大志向的经历,通过历史故事,影视片段,帮助学生领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这样独立的人格和高远的境界,使人油然而生钦佩和敬仰。
课堂教学深层的价值越来越重要,那就是人格的影响、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以及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与促进。因此,教师的人格与智慧就是教师的本质力量之所在;而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源泉、终身发展的动力。好的课堂是丰满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知识的营养、能力的提高,更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智慧的启迪,而课堂教学应该是以上各种功能的集合体。丰满的课堂既要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要内蕴着一种文化的魅力。好的教育要感动心灵,提升品性,让人永远铭记。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人文关怀——这个时代呼唤着文化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心智共生课堂展现了一幅孩子们心智水平协调发展的理想图景,同时提供了思维导图等能使理念落地的强大工具。只有这种“有方法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方法”,才能完成传统课堂全系统的改变。
心智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人全身的细胞每七年更换一次,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人的心智模式也需要不断迭代,重塑全新的自我。学生需要不断地升级认知、自我精进、发掘潜力以及自我重塑,找到终身成长的路径。
寻找自我,是一段漫长的旅途。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在青少年到成年早期中有一项重要的发展,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样的工作,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成有机的整体。也可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帮助孩子找到自己。
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活动的定向准备阶段: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做什么和怎么做,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知道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二是物质活动阶段:引导学生通过从事物质活动掌握活动的真实内容。
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心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形式来完成。
四是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
五是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心智活动借助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
点燃激情,激发兴趣,享受学习。把学习热情注入孩子的心灵深处;让课堂成为学生梦寐以求的学习胜地;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意义与价值。教师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学生的声音是应该被听到并被尊重的。学生应该是积极投入、充满热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时间应该充满魅力。当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的时候,除了积极的探求新知,其他的一切都应该消失。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在那一刻,与他们的求知欲相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教师给学生一个题目《颐和园》,学生借助思维可视化手段,通过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课题的自主及合作研究,并运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成果汇报。通过对颐和园课题的深度研究,学生探究出颐和园背后所蕴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内涵,甚至还给老师当起了老师。这样的课程真正打破了课堂的边界、打破了学科的边界、打破了师生的边界。这样的“打破”,正是基于心智课堂对学习策略及方法的启迪。
探求真知,积极主动,学会学习。让学生明白,成功来自兴奋与积极的大脑,来自自在与活跃的身心。创新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懂得,恰当的有价值的提问,跟得到正确答案一样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索,对研究与学习内容做出适当的选择;引导学生提问,以深化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在发现中获取知识,从知识出发来创造意义。相对结果而言,知识的习得是在发掘中,在过程中,在重构中,在创造中。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激趣,启思,导疑”。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课堂,甚至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利用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展开学习,但是否愿意保持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则首先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
建立梦想,树立信心,终身学习。作为教师,必须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孩子在一起,别摧毁孩子的梦想,而且要帮助孩子建立梦想;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好,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
启迪心智,文化润泽,价值引领。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充满人文关怀,富有人文情韵;要展现文化的魅力,富有审美情趣;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循循善诱,启迪心智;要以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教育的实践,将课堂变得程式化、机械化,使本来生动活泼的学科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那么本来应该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就会变成功利化的产物。新时代的课堂需要源头活水,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人文情怀。课堂有温度,人人有温情。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学生与教师都能获得健康、幸福与发展,都能得到人生价值的提升。
课堂是属于课堂中的每个人、每个学习者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都应该在自由的状态中自主学习。课堂是人与人共同构成的,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共享是课堂的独特魅力所在。课堂教学既要注重个体的学习,又要注重团体的学习;既要实现个体的习得,又要实现团体的共生。好的课堂应该成为精神家园,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就像回家一样有安全感,就像进入知识宝库一样有获得感,就像徜徉在美丽花园一样有幸福感;而当学生离开课堂的时候,会怀念你的课、留恋你的课。你的课使学生终生难忘——课是他的精神家园。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课堂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既指教学的课堂,也指社会的课堂和生活的课堂。课堂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所谓道德课堂,含义有二:一是应该合乎人的发展规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应该播种美德,以立德为本。
面对孩子,教育者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慢慢学会,慢慢领悟。因为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行动,需要给予学生反思进步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应该是个性的课堂,有自由的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把自由还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自主的发展;让个性得到尊重,使课堂充满创新的乐趣。课堂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尊严的、自在的、探究的生活。
课堂应该是探究的场所,有创新的精神。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必修课要突出强调自主性与探究性,选修课要突出强调丰富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要突出强调时代性与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强调渗透性与生活化。要使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
课堂应该是共享的学习园地,有开放的精神。学生应该感受到一种快乐和自在,有充实的收获,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课堂存在于学生、教师与学习内容之间,要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善于表达,也要善于倾听,要成为学生观念的淘金者。要使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课堂应该是情感的陶冶,有人文的精神。要成为心灵的家园、美德的家园、智慧的家园,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要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要创设情境,通过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和生活的体验,提升人的德性,启发人的良知,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使人变得更美好、更高尚、更有价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灵魂教育,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人生的境界。
语言具有能量,语言之于教师,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潜质高低。
道德与智慧是一体两面,有机统一的,有道德的教育才是有智慧的教育。自然即“道”,顺应自然即“德”。“自然”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对宇宙人生的本真描述,包含自然规律的含义在内。“道德”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不仅指人的品行,更指宇宙人生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与道德合一,就是与自然合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只有道德与智慧合一的教育,才能顺应规律,赋予人生以真正的力量,实现德慧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