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与心的融合之处是爱的圣地。课堂要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使师生在这里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加拿大教育家史密斯先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追求三种真理、一是个人的真理,二是共享的真理,三是回归的真理。所谓个人的真理,是课堂属于每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各得其所,主动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所谓共享的真理,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发光体,都是智慧的载体,课堂应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互动,生命与生命的融合,智慧与智慧的共享。所谓回归的真理,就是要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每个生命自由舒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课堂教学要追求个人的真理、共享的真理、回归的真理,提升文化的魅力,提高育人的价值,点燃生命的激情。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前进的道路上,回顾往昔,展望前景,有助于澄静心灵,厘清思想,描绘愿景,成就梦想。我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课堂、热爱学生,将整个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却乐在其中,享受着一种纯净的幸福。我跟学生一起感受祖国语文的魅力,体会祖国文化的深厚。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声音,是文化的基因。这富有灵性的文字,是有呼吸、有情感、有生命、有灵魂的。与这样的文字对话,就是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呼吸、情感、生命与灵魂!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母语,我们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亲切地吟咏,深切地品味,自由地书写,去领略母语世界的美好风光呢?
我体会到:真正的课堂是心灵课堂,应该唤醒生命的感受,提升文化魅力,提高育人价值。
教育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巴金先生的《灯》是光明、温暖、希望和爱的象征。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我对同学们说:“巴金先生的心中有一盏永远亮着的灯,在你自己的心中,有没有这样一盏灯呢?请讲述一个你自己的关于‘灯’的故事。”经过片刻思考,同学们纷纷发言,一位同学说:“在我心中有一盏灯,每天早晨,我起早上学时,天还没有亮,路灯却已经熄了,路上黑沉沉的一片,让人害怕,但一走到街口,这种害怕的感觉就消失了。因为那里有一盏灯。那是‘治安服务岗’的灯光,在一片黑暗中,它给我一种力量,一种安全感。路过民警值班室,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叔叔们忙碌的身影。每天早晨,只要没有任务,他们都会很认真地打扫卫生,把玻璃擦得纤尘不染,让灯光更好地透出来,照亮每个路人的心。”
另一位同学说:“在我的心中也有一盏灯。有一天,我去老师家里上课,回来时已经很晚了。风呼呼地刮着,四周死一般的寂静,我独自走在空荡荡的大道上,缩着脖子往前赶,感到有些害怕。我想,都这么晚了,妈妈还在等我吗?我这样想着,不由加快了脚步,离家越来越近了,当我到楼下时,心不禁微微一颤,原来整个楼上,就只有我家的灯在亮着。‘妈妈在等我!’我心里默默地说。我一进门,妈妈就放下手中的活对我说:‘今天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快洗洗睡觉吧。’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始终想着刚才那孤孤单单的灯光。这灯光是平常的,可在我看来是伟大的,因为它象征了伟大的母爱,它多像母亲的眼睛啊!”
我说:“是啊,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这灯光,给了我们光明、温暖和希望,给了我们继续赶路的勇气和力量。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坎坷和磨难,有时可能要走一段泥泞难行的路,但不管在什么样的困境中,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心中的这盏灯,永远要记住巴金先生的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融合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切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老师与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泳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情感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课堂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点燃火把,使之放射出美丽的光焰,是教师的使命,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应找准切入点,创设有启发性、激励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小说深刻的思想性。我从肖像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并朗读体会。然后问道:“在祥林嫂离开人间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写中,哪一点使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我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感受最深,这说明她已经是一个乞丐了。‘空的’是为了表明祥林嫂连讨饭的生活也难以维系了。”
“‘空的’还说明鲁镇人的冷漠,连一点施舍都是不肯给祥林嫂了。”
“还说明祥林嫂因为嫁过两个男人,被认为是有罪的人、不吉利的人,在祝福的时候,人们更厌恶她上门乞讨,这表现出鲁镇人思想的陈腐、守旧。”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这句话使我感触最深。仅仅四十上下,头发就已全白,可见她的生活是如何悲惨,心情是如何痛苦,生活的煎熬已经使她过早地衰老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说明她在三十五岁之前的日子也很苦。五年中头发就全白了,说明这五年的生活实在太苦了。”
“我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句话感受很深,这说明祥林嫂的精神已经崩溃了、麻木了,这使我想起了‘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说明她沦为乞丐的时间已经很长。比她更长的竹竿,反衬出她身体的衰弱瘦小。”
“这支比她更长的竹竿可能是祥林嫂随便从什么地方捡来的,从一个侧面说明她生活的悲惨,精神的麻木。”
我问:“在祥林嫂初到鲁镇和重回鲁镇的肖像描写中,都有‘顺着眼’的描写,这表现了什么?两次描写的内涵是否相同,为什么?”
“顺着眼,表明祥林嫂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表明了祥林嫂的善良。”
“她是想到鲁四老爷家做工,‘顺着眼’说明她有些紧张、胆怯。”
“重回鲁镇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说明经历了一次次命运的打击,特别是经历了痛失爱子的悲剧后,她更加痛苦了,这里的‘顺着眼’应该有更多的悲哀在里面。”
“她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说明在婆家过着很低微的生活,可能还背着‘克夫’的骂名,因此,很自卑。重回鲁镇,她又背上了新的罪名,更加自卑了,有一种负罪感。”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次肖像描写都是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先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眼睛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们的眼睛”,祥林嫂的这双眼睛是苦难的写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是如何一步一步吞噬了祥林嫂的。多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是为了反映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几个典型片段,是与人物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见,肖像描写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要反映人物的命运。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他们都能学习,都会学习。课堂教学应该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生动的氛围,创设新颖、巧妙、有趣、有益的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又有适当难度、紧密联系课文又有充分创造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到自己思考的果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艺术都是相通的,课堂教学也要追求境界美。这里所说的境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融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教学氛围,它以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思维、陶冶情操为目的,以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前提,以形象美、情感美、结构美为主要因素,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形象美。课堂教学的形象美是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感悟作品的艺术形象,或者将抽象的知识、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艺术形式。
文学作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恩格斯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古人所谓“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老师要引导学生涵泳体味,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教态的自然得体、板书的直观醒目,以及图画图表、影视作品的合理运用,也是增强课堂教学形象性的重要手段。
情感美。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如果说,创作过程是一个“情动而辞发”的过程,那么,欣赏过程则是一个“披文以入情”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入情”,老师必先“入情”,只有深刻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动别人。这就要求老师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地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努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会到学生心田。
实现课堂教学的形象美与情感美,途径很多。我以为,要特别注重美读、情讲、涵泳、联想这几个方面。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他还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再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美读”来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如讲《与妻书》一文,教师满怀激情地诵读,会使学生感到一种浩然正气磅礴于世间,心灵自然受到震颤。
要做到“情讲”,关键是备课时要“入得去”,上课时要“出得来”。备课时有了深厚的感情,教课时又“出得来”,学生自然情不自禁。
朱熹讲读书之法,倡导“涵泳”与“体察”。涵泳体察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得其主旨、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材中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随处皆是。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一诗,讲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我引导学生体会“见”与“望”的区别,经过吟诵体味、讨论分析,同学们认识到:“见”是不经意而见,表现了诗人的悠闲与自在:而“望”是有意而望,着一“望”字而“神气索然”,由此可以见出古人在炼字炼意上是如何讲究。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的联想空间是相当广阔的,由课文到课文,由课内到课外,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都可旁征博引,为我所用。如教《五人墓碑记》一文,当讲到“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的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联想到“舍生而取义”及“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联想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联想到史可发、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壮举。在联想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得到教育启迪。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离不开一个“真”字。美是至情至性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饰。只有至诚的性情,才能产生美感。
结构美。实现课堂教学的境界美,还要注重结构的完美。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结构。写文章要注意布局,绘画要讲究构图,一堂成功的课也同样离不开完美的构思。
构思一堂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整性。一般地说,一堂课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样几个环节,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每个环节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机体。课堂教学的开头和高潮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精心设计。
开头导入得好,就能定下恰当的感情基调,为后面教学活动的展开开创理想的教学情境。执教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辽阔的冀中平原上,有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村南是一片大苇塘,经常可以听到鸟的叫声;村北有一条河,能听到纤夫的号子,能看到河中行进的白帆……这就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故乡。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神圣国土时,这片土地被惊醒了,这里的人民同仇敌忾,纷纷投入抗战的洪流中去。目睹抗日军民可歌可泣的业绩,孙犁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他紧紧把握着时代的主旋律,流金泻玉般地写出了一系列圆实、光润的佳作,《荷花淀》就是其中的一篇。”这个富有感染性的导语,简介了作者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到了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定下了与《荷花淀》相吻合的课堂基调。
高潮部分是一堂课最精彩之处,成功的高潮设计能像一道强光照亮整个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文学作品的高潮设计相对容易,而议论文的高潮设计往往比较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我执教邓小平《讲讲实事求是》一文时,在高潮部分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还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富强,我们的人民就会更加幸福,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感情的议论,再配以教师慷慨激昂的语调,造成了一种气氛,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二是条理性。一堂好课应如一泓秋水,清澈见底。每堂课先讲什么、再讲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条理分明,同时还要注意巧妙地过渡。在这一点上,板书的清晰也较为重要。我执教《荷塘月色》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家里(“颇不宁静”)……路上(渐趋宁静)……荷塘(“受用”荷塘月色)……回家(惦着江南)。既勾画出了课文的线索思路,又见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在家里的时候,他“颇不宁静”;置身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时,他得到了片刻的安宁,有了“淡淡的喜悦”;但一回到现实中,他又陷入了深沉苦闷之中。“颇不宁静”这感情的潜流制动着全篇,一切写景言情都由此生发出来,是全文的“文眼”。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品的主题便不言自明了。
三是结构的起伏性。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感,做到张弛有度,起伏有致。我执教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开头先用形象的语言导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情节,继而进入祥林嫂形象的分析。讲到祥林嫂临死时的情节,课堂上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接下来分析祥林嫂捐门槛前后的情节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师生们的感情都陷入了深沉的悲痛之中。这样的波澜起伏、层层推进,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参差错落之美。
一堂成功的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学生才能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