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仁爱之光与人性修养

仁爱之光。 中国的孔子倡导仁爱,慈悲伟大的佛陀倡导慈爱,西方先哲倡导博爱。无论仁爱、慈爱还是博爱,都倡导大爱精神。人间有大爱,人类才有希望。

1988年,74位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一致宣称:人类要想永远和平,需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和佛陀思想中寻找和平共处的方案。在不久的将来,儒家学说和佛教思想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中心。

孔子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寻求救世之道。他所想的不是自己怎么活得更好,而是心系苍生,为天下太平而上下求索。他生活困顿,经常颠沛流离,四处流浪。但他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是乐天下之所乐,忧天下之所忧。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仁爱、正义、礼让、智慧、诚信;智仁勇——智慧、仁爱、勇敢等,影响了多少代中国人!其思想甚至远播海外,影响深广。孔子的思想是救赎天下的圣贤思想。

圣贤深怀仁爱之心、智慧之心,弘愿立心,为众生谋福祉、启智慧,以天下为己任,以智慧为力量,为苍生而奉献,因思想而崇高——此所谓圣贤之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昭示了理想的人格境界,弘扬了德性圆融、德智兼美、德力具足、德艺双馨的人生精神,意味着对人的深切关怀。仁,是一种修行的途径,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人生的品质,是人间的正道。

仁者爱人。仁者,爱自己,爱亲人,爱众人,爱天下苍生。《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墨子也说:“仁,仁爱也。”

仁者爱亲。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有层次的爱。父子有亲,母子有爱,自然伦理,天经地义。孔子认为,仁爱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国语·晋语》:“爱亲之谓仁。”爱亲人谓之仁。《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敬爱兄长,难道不是仁的根本吗?《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如果深爱自己的亲人,人民就会效仿君子,天下就可以振兴仁德。《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为人的根本,爱自己的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本分。仁者,爱人,就是由爱亲人而泛爱众,乃至关爱天下苍生。

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强调“泛爱众而亲仁”,广泛爱众生而亲近有仁德的人。他跟子贡说:你到一个诸侯国去,应该“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要事奉贤明的大夫,跟有仁德的士人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同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一个人与善人在一块,就像进了一个有芝兰的房间,你刚进去时有香气,久而久之,就好像闻不到香气了。为什么呢?因为与之同化矣,我们自己也身染其香、心染其香了,也成为香者了。所以我们要亲近有仁德的人,亲近善人,亲近贤者。

里仁为美。孔子进一步强调,不仅要亲近贤明仁德的人,还要选择所处的环境,处在有仁德的地方。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跟学生说要“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还说有仁德的地方是美的,要选择这样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如果选择的环境不是处在有仁德的地方,焉得智?怎么能看出你是有智慧的人呢?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志于仁,就没有恶了。孔子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非常肯定地说:如果志于仁,无恶也。没有恶言,没有恶行,没有恶意。已生之恶令去之,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存之,未生之善令生之。这是志于仁的目的,也是志于仁的意义——无恶。

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难道远吗?孔子说不远,“我欲仁,斯仁至矣”。想行仁,仁就来了;我欲仁,仁就到了自己身上了。一念仁,则仁至矣;一语仁,则仁至矣;一行仁,则仁至矣。人的信念、语言、行动都有能量。念仁,则心中有仁;语仁,则言中有仁;行仁,则身上有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的愿望是源头。念善则行善,欲仁则得仁。

志向就是心之所志,心之所向,心之所愿。愿者,人之本心也。愿是人的本原之心,本原之心的愿望有巨大的力量。有愿必成,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不难,不远,关键是想不想实行仁德,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性修养。 仁是一种人性的修养。仁是对人之为人的反思,是对人性本质的洞视,是对人格完善的修行。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天资聪明,贫而好学,非常贤明,后世称为复圣。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堪其乐。生活清贫别人都不堪其忧,但颜回不改其乐,因为颜回之乐是心灵之乐。一个精神高尚的人,不会为物质的贫穷改变自己的志向,不会为物质的贫乏改变自己的快乐。

颜渊比孔子小30岁,不幸在老师之前去世,年仅32岁。颜渊对孔子非常崇敬,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老师的精神,越仰视越觉得崇高伟大;老师的学问,越钻研越觉得深奥坚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师这是太神奇了。有时觉得学问做得差不多了,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但一想到老师,就不敢松懈了,激励自己要好好努力。人与人的赏识往往是相互的。你看一个人好,那个人往往也看你好。看你好的人,你也往往看他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颜渊看老师觉得崇高伟大,孔子看颜渊觉得很优秀卓越。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的习气,克制自己的缺点,克制自己的情绪。人有私欲、习气、缺点,也会有不良情绪。正因为现实中的人不完美,才需要提倡仁德。人不完美,但可以教化。孔子既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仁是孔子的一种理想,现实中的人是心有私欲、身有缺点,以仁来引导现实中的人实现仁德,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回到礼上来,即克己复礼。礼是理的外化。回到礼上来,就是回到理上来。道理不离生活,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理,包括自然之理、人间之理。说一个人讲道理,是比较高的评价。说一个人不讲道理,是说这个人不可理喻。回到理上来,就是回到礼上来,合理即合礼,克己复礼,是为仁。

孔子进一步强调:“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天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赞许。又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实行仁德,实现仁爱,是取决于自己的,不取决于别人。不管别人如何不仁不义,我都要讲仁讲义,这是对生命的态度,对自己的负责。别人不讲礼节不尊重我,我仍然要讲究礼节,保持尊重别人的态度。因为尊重人是应该有的态度,而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不尊重而改变自己一贯为人处世的态度。“为仁由己”,自己好好行仁,按照仁德的标准来做,就很美好,就能实现仁,因为“我欲仁,斯仁至矣”。

颜渊“请问其目”,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从视听言动诸方面对于如何克己复礼做了阐述。颜渊听了以后,谦恭地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颜回虽不聪敏,请让我按照老师您说的来做吧。

在仁与礼乐的关系上,孔子也做了解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归于仁。

仁是本,礼乐是末;仁是体,礼乐是用;仁在前,礼乐在后。克己复礼,以仁为本。以仁道克制私欲,克去不仁以归于仁,回到合理的正知正念,回到合礼的视听言动,这就是行仁的功夫。

人要质朴厚重。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主张正直诚实。正直诚实可能会吃亏,但不可能真正吃亏;巧言令色可能会得逞,但不会真正成功。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为人,朴实厚道,善良正直,吃亏是福,吃苦是福。孔子喜欢质朴的人,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之人,花言巧语,不说真话,谎话拿过来就说,毫不脸红。想诬陷一个人,随时可以造谣污蔑;要奉承一个人,什么甜言蜜语都说得出口。见到达官显贵有用的人,马上堆起笑脸;见到平民百姓没用的人,马上摆出傲慢霸道的样子。巧言令色之人常常显露出一种虚伪世故、巴结逢迎的脸色,这不是真脸色,是装出来的假相。巧言令色,孔子说这样的人很少是有仁德的人,因为巧言令色的人不真诚,不真诚的人不可靠。真诚而不虚假,质朴而不虚伪,正直而不逢迎,真诚不欺,才可以叫作志士仁人。不真诚的人,很少是仁者。

如何明鉴人的善恶真伪呢?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喜欢一个人,正确地厌恶一个人,因为是以仁德为标准。没有仁德的人是怎么喜欢人的呢?有人巴结,喜欢;有人讨好,喜欢;有人逢迎,喜欢;有人给他好处,喜欢;而善于巴结讨好的人不是真正的好人,善于逢迎谄媚的人往往是恶人。

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也是孔子的学生,他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很具体:“仁者,其言也讱。”讱的意思是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孔子认为有仁德的人,不能胡言乱语,说话要有所节制,有所忍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司马牛“多言而躁”。司马牛是一个说话多而性情急躁的人。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司马牛的问话,孔子教育他说话要有所忍耐。

孔子不是主张不讲话,而是主张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讲正确的话,讲正能量、真善美。司马牛又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孔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好一件事其实不那么简单,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行胜于言,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要严谨而有节。 fheER/yJIJw9E70Rzy4dIX8XT6YMPD9lyX+7/hGcViYkUhCaLqhVGtvnwRqM38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