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仁义礼智与浩然正气

仁义礼智。 仁者,爱人。在道德内涵中,仁德是核心;在仁德内涵中,仁爱是核心。仁义礼智信,仁为首。仁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思想关怀生命,富有人世温暖。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仁爱,仁爱关系是对生命的关怀。

义者,宜也。义是应该的意思。所谓正义,就是“正确而应该”的含义。正确而应该的事情,即“应然”。探讨“应然”就是在探讨应该的事情,探讨正确的事情,探讨正义的事情。义,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正确关系。事情符合正义的原则就做,不符合正义的原则就不做,以这样的原则待人处事,就不会出现差错,就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义士是正义之士,崇尚正义之事,力行正义之事,坚持正义之事,方能成为义士。义士乃热血沸腾之仁人志士。孟子把“义”看得非常重要,在他看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礼者,敬也。礼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距离。互相尊重,有礼有节。礼仪者,礼节礼仪之恰到好处也。礼就是礼节,仪就是仪表。讲究礼仪,微笑待人,与人礼貌而不妨碍人的生活和情感空间,保持适当距离,衣着整洁,干净得体,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对己对人的一种尊重,亦是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人与人之间保持敬的关系较为妥当,以礼相待较为安全,也较为和谐。

智者,智慧。智由知和日构成,意思是日有所知,天天学习,天天进步,终身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方成智者。今天要比昨天进步,明天要比今天进步。日日求知,日日进步,日进其学,日新其德。慧是用手拿着像扫把一样的东西,不断清扫自己的心灵。这个心不能装乌七八糟的东西,也不能装烦躁的东西,要时时清理,把心地扫干净。每天给心灵洗个澡,不断地获得新知,使自己焕然一新。学以增智,静以生慧。一方面是日有所知,不断增长见识,获得智慧;另一方面是净化心灵,心灵空明澄澈,显现智慧。智慧者,一实一空,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仁放在第一位。孔子说:没有仁,礼又如何呢?没有仁,乐又如何呢?没有了仁,礼和乐就没有了仁德和仁爱的内核。没有了仁的内核,礼又能如何呢?乐又能如何呢?仁义礼智象征一年四季。仁象征春天,春天是温暖的。义象征夏天,义士满腔热血。礼象征秋天,“礼”通“理”,合乎礼节,亦即合乎道理,合道理则理智。冬天万物萧索,一片寒冷,这个时候需要人有智慧、有定力,知道冬天过后就是春天,任何一个冬天都阻挡不住春天的脚步。仁义礼智,春夏秋冬,如果跟《易经》联系起来的话,大概相当于乾卦的元亨利贞。元相当于一年四季之春。元,指原始、元气、本元、根本。春天元气萌动,赋予世间以生气,阳光明媚,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春天是生长的季节,人生的青春时期元气充沛,要趁着青春时机好好生长。亨,指亨通。夏天热烈,生物长得顺利而迅速,所以,亨大概相当于一年四季之夏。利大概相当于一年四季之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利是和谐有利,和谐而有利益。贞大概相当于一年四季之冬。贞是坚贞、贞正的意思,坚定而贞正。冬天寒冷,冰冻坚硬,更需要坚贞不屈的信念。春天元气生,夏天亨而通,秋天和而利,冬天坚而贞。春夏秋冬,仁义礼智,元亨利贞,天人合一。以上所述,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一年四季都需要仁义礼智,都需要元亨利贞。自然如此,世间如此,人生亦如此。

仁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距离,义是人与人之间恰当的距离,礼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距离,智是人与人之间有益的距离,信是人与人之间可靠的距离。概言之,人与人之间合道的关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达的话,这个词应该是:正。

浩然正气。 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道与义,无是,馁也。”浩然正气培养出一种沛然刚健的精神,孕育出一种正义人格。这种文化人格就是大丈夫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为拯国家洒热血。明朝的五位义士、革命战争年代的瞿秋白,都是令人敬仰的大丈夫。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仁爱、坚强、忠贞、勇敢、正义,都有大丈夫气概。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大丈夫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大丈夫精神,就是一种英雄精神;大丈夫气概,就是一种英雄气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古以来,富贵而名声埋没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载,只有豪迈不受拘束、非同寻常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西伯被拘而推演《周易》,孔子处于困境而写成《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离骚》;左丘明失明,完成《国语》;孙膑膝盖被截,撰写《孙膑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吕氏春秋》流传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才有《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而作。这些人都是情意郁结,不得舒展,所以追述往事,而寄希望于将来。至于像左丘明眼瞎、孙膑腿断,他们认为永远不可能被起用了,退下来著书立说以抒发心中的愤懑,想借助留传于后世的文章来表现自己。

司马迁含垢忍辱,发愤图强,以坚强的毅力创作《史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真正的领导力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中国文化中不仅有温良恭俭让,还有大丈夫精神。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领导力的完美人格。什么是大丈夫精神?孟子有句话:“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富贵不能使他淫惑,贫穷不能使他改变节操,这样的人就是大丈夫!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乾坤之间,浩然之气,威武雄壮,勇敢坚强,伟大刚健的精神万古长存,是修炼领导力的精神源泉。 fheER/yJIJw9E70Rzy4dIX8XT6YMPD9lyX+7/hGcViYkUhCaLqhVGtvnwRqM38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